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3年7月12日 · 綜合報導. 提到碳水化合物很多人為了減重完全不吃。 其實這對健康反而不好喔。 因為碳水化合物也有分好壞選擇好的碳水化合物不但能降低膽固醇甚至還能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帶大家來認識什麼是好的碳水化合物豆類食物全穀類蔬菜和水果這些都是好的碳水化合物。 多吃有益健康。 白麵包、白米、蛋糕還有餅乾,這些精緻食物,屬於不好的碳水化合物。 最好少碰,好的碳水化合物,對身體好,是因為富含天然纖維。 營養師瑪麗莎摩爾表示,好的碳水化合物,還能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千萬別為了減重而不吃。 好的碳水化合物,好處這麼多,記得每天攝取的能量,至少百分之45要來自碳水化合物,才能遠離慢性病保健康。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穀類 豆類 糖尿病 降低 膽固醇 減重 碳水化合物. 延伸閱讀.

  2. 2024年3月9日 · 其實,它們都使用了同一種合成化學品,也就是含氟表面活性劑PFAS。 這種化學物質,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但學者長期追蹤,發現這些永久性化學物質具有致癌性,甚至可能經由臍帶由母親傳給胎兒。 PFAS無法輕易在自然環境中分解,更難以排出體外,若汙染水源、土壤,還會透過生物鏈跨國傳遞,對人類健康帶來巨大隱憂。 目前許多國家正在研擬修法,將明確訂定安全含量標準,而環境團體主張,2025年之前,台灣應制定相關使用規範,食品包材及紡織品等,必須全面禁用,攸關你我的健康與安全,深度報導,一起來看。 您吃下肚的,究竟美食還是高風險致癌物?

  3. 2020年11月10日 · 她揭這些營養素的價值. 地瓜是不少民眾的「減肥聖品」,可是要吃對量,才不會愈吃愈肥! 高敏敏昨9日在臉書詢問大家喜歡吃什麼顏色的地瓜而地瓜有很多種營養素更各有千秋。 她指出,地瓜不但美味,還富有滿滿的營養價值。 其中,膳食纖維能幫助排便「超順暢」;維他命C是抗氧化、調整免疫力,還能幫助膠原蛋白增生;維他命A則保護眼睛、皮膚、黏膜。 紅肉地瓜超營養! 冰心地瓜最能增加飽足感. 高敏敏這次透過黃肉地瓜、紅肉地瓜、芋心地瓜、金時地瓜、冰心地瓜和菱角牛奶地瓜來一一分析。 她說,上述的地瓜類型中,每100公克,熱量最高的是金時地瓜138大卡;最低的則是紅肉地瓜114大卡。 她說明,紅肉地瓜富含大量維生素A與維生素C,營養價值高;冰心地瓜則是膳食纖維含量冠軍,推薦給想順暢、增加飽足感的朋友。

  4. 2024年5月21日 · 2024/05/21 19:43. 「有價」時代來臨! 各大銀行推減賺回饋. 邱榮慶 盧怡撰 報導 / 台北市. 環保意識抬頭,權議題已經全球議題,台灣權交易所啟動首批權交易後,也宣告有價時代正式來臨。 各大銀行紛紛推出帳戶、足跡等服務,透過累積點數,獲得優惠等回饋。 不過專家表示,權在台灣還在起步階段,讓民眾有感前,也需要讓企業有感,台灣距離成熟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工廠運作廢煙排放,全球排造成嚴重氣候變遷,隨著權意識抬頭,節能減不只環保口號,如今也走向「有價化」。

  5. 2021年9月27日 · Watch on. 李宜庭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全球的現在進行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公布,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快過預期,呼籲全球應該立刻採取行動,而環境團體「綠色和平」則提出警告,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再加上暴潮的影響,若是不積極減,推估到了2050年,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這座島嶼,恐怕會有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面積、遭到淹沒,預估有將近300萬人民受到影響,當氣候危機當前,我們該如何加強基礎建設? 擬定更具體的防災方案呢? 【消失的國土】系列報導,帶您來關心。 一望無際、浩瀚大海,美不勝收的景色之下,卻暗藏著看不見的迫切危機。

  6. 2024年5月9日 · 碳捕捉與封存CCS是將工業產品生產化石燃料轉為能源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析出並收集儲存於地質構造以避免進到大氣的一種技術。 法新社報導,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雖承認碳捕捉和封存是消除二氧化碳的解方之一,但並未看作減碳的核心方式。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成員兼二氧化碳清除專家蓋登(Oliver Geden)說:「小型DACCS(直接空氣捕捉與碳封存)領域已變得更加多樣化......但我們不確定這對應付氣候變遷方面能帶來什麼影響。 即使如一份牛津大學報告所作的樂觀預測,即碳捕捉到2050年可望由目前1萬噸大增至20億噸,但專家們仍心知肚明-必須先大幅減少像二氧化碳這類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只有針對無法消除的碳排再考慮動用碳捕捉與封存技術。

  7. 2021年11月20日 · 被外媒形容為千年一遇的熱穹頂,今年卻接連在地中海各國及美加地區發生,專家指出異相頻傳,跟全球暖化與大氣交互作用有關,事實上地球外圍,被好幾道高速噴射氣流環繞,氣流動力來自於南北極與赤道的溫差,但是近年極地暖化,導致溫差變小,噴射氣流力道減弱,跑不動了就會蛇形擺盪,如果高氣壓在一個區域堵住了,就容易形成熱穹頂。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那如果沒有這樣暖化的情況下,還是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但是會很快的就會過去,頂多一兩天就結束,但是這個事件卻長達一個禮拜。 」然後隨著地球暖化持續加劇,噴射氣流很可能再也回不到過去的常態,我們訪問到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許晃雄教授,他為教育部編寫全台第一本氣候變遷教科書,當時聯合國就列出6條,21世紀全球暖化可能的途徑,回過頭檢視情況很不樂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