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伊闕之戰是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東擴的重要戰役,成功奪取了大片土地,並重創了韓、魏兩國。白起被任命為主帥,於前293年在伊闕(今河南洛陽)擊敗了魏、韓和東周的聯軍,俘獲主將公孫喜,斬殺敵軍24萬。這場勝利使秦國繼續向東擴張。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戰爭背景
    • 戰爭起因
    • 戰爭過程
    • 戰爭結果
    • 戰爭影響
    • 戰爭評價
    • 軼聞故事
    • 後世紀念

    伊闕之戰,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

    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占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

    •名稱:伊闕之戰

    •地點:伊闕〔今河南洛陽市龍門)

    •時間:前294年 – 前293年

    •參戰方:秦國,魏國,韓國,東周

    •結果:秦國戰勝

    •參戰方兵力:秦軍不詳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國最初的領地在秦(今天水市),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秦穆公時,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

    戰國初期,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國君,被周天子承認,完成了三家分晉的最後一步,成為戰國時期的新興國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魏國逐漸衰弱,秦國和齊國由於國內變法(商鞅變法、鄒忌變法)的成功,日益強盛,成為西、東兩大強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秦國和齊國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衝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連橫的鬥爭。

    秦昭王時,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秦國進攻韓國取穰(今河南鄧縣),又派遣庶長奐會同韓國、魏國、齊國軍隊一起進攻楚國。面對四國聯軍的攻伐,楚國也作了積極的部署,一方面派昭睢率軍抗拒秦國,另一方面又派唐眜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發生了垂沙之戰,楚軍大敗。

    垂沙之戰後,秦國企圖進一步攻占韓國、魏國土地,但是懼怕齊國干涉,被迫暫緩行動。後因齊國孟嘗君出奔魏國,並擔任相國主持進攻齊國,齊、魏兩國遂成對立。經過一系列外交調整,秦國、齊國又重新交好,為秦國東侵創造了有利時機。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韓國、魏國局勢動盪。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

    兩軍對峙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薦下,將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同年,秦國軍隊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與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的韓、魏、東周24萬聯軍對峙,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東周聯軍的一半。 伊闕地勢險要,位於洛陽以南,是秦國東出中原的必經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闕,從前大禹疏導此山以通水。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門闕,伊水從中間流過,向北流,所以稱為伊闕。 韓國和魏國的聯軍之中,韓國軍隊勢單力薄,韓軍主將暴鳶希望魏國盟軍軍隊打先鋒。魏軍主將是公孫喜,曾經追隨孟嘗君南攻楚懷王,西伐函谷關,他覺得韓軍雖然戰力不甚強,但是韓軍不但弩強,其堅甲、美盾、青銅頭盔、鐵幕,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韓軍為前鋒打頭陣。 白起站在伊闕的緩山坡上,眺望韓魏兩軍。韓軍居前,其友軍魏軍的位置比韓軍略錯後,處於韓軍側面略後。情報兵帶來訊息,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軍互相推諉、各自保存實力,誰都不願先與秦軍交戰。 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決定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

    秦軍獲勝

    戰鬥開始時,白起先設少量疑兵同韓軍對陣,擺出要進攻韓軍的架勢,所謂疑兵,就是堆出無數旌旗和飄帶擁在陣前,令敵人眼花繚亂,誤以為這是主力的進攻方向。韓國軍隊不知虛實,被秦國疑兵牽制。 白起抽調自己精銳主力繞道聯軍後方,乘魏軍不備,突然向魏軍發起攻擊。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闕山的狹隘地區倉促應戰,陣形來不及統一調度,紛紜各自為戰,或奔或斗,迅即慘敗。 韓國軍隊得知其側翼的盟友被瞬間擊潰後,軍心不穩。士兵譁變,主帥控制不住頹勢。這時,韓國軍隊的側翼已經完全暴露在強大的秦軍主力面前。未等主帥布置,便立刻遭到秦軍左右夾擊,一時間,韓國軍隊潰敗而逃。 秦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把韓軍殺的屍橫無數。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殺主將犀武,即公孫喜,占領伊闕及五座城池。

    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升任國尉。同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占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戰國策》: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以是之故能立功。

    犀武之死

    傳說,伊闕之戰,魏軍受到秦軍突襲時,主帥公孫喜(又名犀武)見勢不妙,立即派出信使通報韓軍,調集他們前來增援。韓國將軍竟然拒絕執行統帥的將令。理由是:“我們也遭到了猛攻,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力量前去增援?”

    公孫喜只得帶領身邊的衛士,殺入敵陣。漸漸地,他身後的人馬越來越少,身上的傷口越來越多,最終力不能支,被秦軍俘虜,押至新城。

    當了俘虜的公孫喜仰天長嘆道:“先王待我那么好,我卻喪師辱國。即便能活下來,哪裡還有臉面回去?就算大王能免去我的死罪,我心裡的愧疚,又如何能安!”

    白起親自勸降,碰了釘子。公孫喜說:“魏國有百萬兵馬,即便今天戰敗,還有幾十萬勇士。況且魏王聰穎智慧,有許多良臣大將輔佐,你們這樣的平庸之輩,哪裡是對手?無知的小子,竟敢勸我投降,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白起一怒而起,將公孫喜殺死。

    白起擂鼓台,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龍門橋的東邊,據說那裡就是伊闕之戰時,白起擂鼓助戰的地方。

  2. 伊阙之战是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东扩的重要战役,成功夺取了大片土地,并重创了韩、魏两国。 白起 被任命为主帅,于 前293年 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击败了魏、韩和东周的联军,俘获主将 公孙喜 ,斩杀敌军24万。

  3. 2024年9月19日 ·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

  4. 公元前293年將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與韓國、魏國、東周的聯軍作戰。 在少於敵軍一半的兵力下,全殲韓魏聯軍24萬,為秦國打開了東出中原的道路。

  5. 2024年10月26日 · 伊闕之戰是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東擴的重要戰役,成功奪取了大片土地,並重創了韓、魏兩國。 白起被任命為主帥,於前293年在伊闕(今河南洛陽)擊敗了魏、韓和東周的聯軍,俘獲主將公孫喜,斬殺敵軍24萬。

  6. www.wikiwand.com › zh-tw › 伊阙之战伊闕之戰 - Wikiwand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

  1. 伊闕之戰 相關

    廣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