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修身養性的文章 相關

    廣告
  2. Enjoy 修身 of Temu's best price, superior quality & full range of services. Awesome 修身 & High Quality Here On Temu®. New Users Enjoy Free Shipping & Free Return.

搜尋結果

  1. 2016年6月7日 · 修身養性通過「修」,通過長時間的「養」,就會從根本上改變你的本質,變不可能為可能,達到人生的一個質的變化,是過去自己的昇華版,是完完全全的改變。

    • 不要自視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別人把你當領導人時,自己不要把自己當領導人,當別人不把你當領導人時,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當領導人,
    • 不要盲目承諾。言而有信。種下行動就會收穫習慣;種下習慣便會收穫性格;種下性格便會收穫命運。——習慣造就一個人。
    • 不要輕易求人。把自己當別人 - 減少痛苦、平淡狂喜,把別人當自己 - 同情不幸,理解需要,把別人當別人 - 尊重獨立性,不侵犯他人,把自己當自己 - 珍惜自己,快樂生活。
    • 不要強加於人。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人生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2. 2018年9月22日 ·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修身養性有智慧:做到這2點就足夠了. 自古以來,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天下,道家提倡養性以盡天年。. 如何「修身養性」,一直是中華民族千古不易的話題。.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更需要注重修身養性。. 不過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17年4月12日 · 時至今日,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四):所謂修身養性?. 或許是從西周開始,「絕地天通」,專注於人的心性修養,導致中國此後一直缺乏對神的崇拜,也就沒有產生大的宗教,即使是如佛教的引進,到了中土,也逐漸演化出越來越濃重的修身養性的 ...

    • 放下是心靈的本質。在內心轉變的過程中,我們要有勇氣放下每一件曾經太過堅持、急於求成的事物,放下過去的偏見、現在的執著、未來的野心,還要具備更多的勇氣棄絕傲慢、惡習、自私自利,還有凡事都要滿足自我欲望的心。
    • 放下雜念,陶冶情操。現實中,人往往會感到活得很累,甚至為此付出不同程度的代價,其實這都是心雜的結果。看到別人住別墅,便嘆息自己只有數十平方公尺的住房;看到別人坐豪華跑車,便嘆息自己還是自行車族;看到別人官至部門處長級,便嘆息自己還只是科員;看到別人年薪上百萬,便嘆息自己只有數萬元的月薪。
    • 智慧品人生。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之前,最好先做一番思考,不起貪婪之心,不要因為一時之癡迷,而不考慮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所以做事首先要謹慎和慎重。如果尋求不必要的煩惱,必然不會有什麼好處,要有「美人捲珠簾,深坐顰蛾眉」、「窮人低倚窗,靜立思古今」的淡然心境。
    • 有一種養心方法叫放下。一個「放」字,千般哲理。運用得好,就會使複雜的生活回歸簡單,紛亂的思緒回歸明晰,浮躁的心境回歸淡然。「放」作為生存之態,是化繁為簡後的睿智,是畫龍後的點睛,是深刻後的平和。
  5. 2020年10月14日 · ISBN: 9789863598350. 類 型: 其他. 適讀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 書籍簡介: 《論語》是值得晨昏相依,時刻相隨的經典, 不同年齡重讀,有不同領會與啟發。 融入現代人的生活與所思所感, 帶你輕鬆讀懂《論語》的智慧與哲理。 「不同年齡讀論語,領會自然有別。 當我們脫離了學校教育,不再為考試和分數而讀,讀起來更是興味盎然。 人生閱歷的增加,更讓我們跳脫了文字表面的註解,而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與會意。 」——琹涵 散文名家琹涵精選60則《論語》名句,結合生活中的小故事或個人所思所感,將歷久彌新的智慧轉化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給予經典更親和的面貌。 每篇文章皆有《論語》的原文、語譯,讓讀者輕鬆領會《論語》的處世智慧與人生哲理。

  6. 2021年9月4日 · 《道德經》:修身養性四步驟 – 星玄説. 國學文化. 2021-09-04 大道知行. 《道德經》不僅是一部哲學鉅著,也是一部修身寶典。 道家修身與儒家修身有相交之處,但二者側重點不同。 道家重在修心,追求澄心制欲,最後達到明心見性,通過改變人的意識以達到改變其人生態度的目的;儒家重行,以行修心,逐漸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事實上,道家修身思想不僅有理論,而且有實踐,其養生思想也藴含着豐富的修身哲學。 《道德經》系春秋時期老子所作,其篇幅較短,僅五千言,然而其中所藴含的哲學思想和大道事理則絕非三言兩語可盡數。 《道德經》以“道論”作為其哲學基礎,繼而引申出本質為“樸”的人性論,敏鋭地洞察到個體為名利所累的現實境況,提出要致虛守靜、不自矜伐、持守“三寶”,從而最終達到返璞歸真的生命本然狀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