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7月1日 · 其在交配後,能產卵400餘枚,數量驚人。. 傳統的分類體系中,除羊膜動物外的所有四足類動物都歸為兩棲綱,在此定義下部份兩棲動物為羊膜動物的祖先。. 然而,各類羊膜動物(合弓綱 和 蜥形綱)獨立於兩生綱之外,使得傳統的兩生綱成為 並系群 ...
台灣兩棲動物列表. 台灣 是位於 亞洲 東部、 太平洋 西北側的一個 島嶼。. 目前已知棲息於此並建立族群的 兩棲動物 計有2目7科41種,其中17種為台灣特有種,還有 亞洲錦蛙 、 斑腿樹蛙 、 海蛙,以及 美洲牛蛙 等4種確認在台灣建立族群的外來種 [1]。. 台灣 ...
兩棲 或 半水生 ( 英語 : semiaquatic )在 生物學 和 環境科學 中指 生命 中在 水域 和 陸地生態系統 中都有栖息的 物種 ,包括各類可平時交替生活於 水體 和 陸地 之間的 動物 (如 兩棲動物 、 兩棲魚類 、 水鳥 、 海洋爬行動物 、 鰭足類 海洋哺乳動物 ...
其他人也問了
兩棲是什麼意思?
兩棲動物是什麼?
兩棲動物如何捕捉獵物?
兩棲科的腳趾數有何不同?
兩棲動物會受精嗎?
台灣兩棲類資源監測系統如何推廣?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的經費補助下,陸續執行相關兩棲類調查志工培訓計畫,建立全台各區域的兩棲類調查種子志工,並進行全台灣兩棲類調查志工的招募與培訓工作;期望藉由培訓課程的講解,讓散佈全台的兩棲類調查志工具備一定的野外調查能力,以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分類
- 生活習性
- 種類分布
兩棲綱Amphibia是一類原始的、初登入的、具五趾型的變溫四足動物,皮膚裸露,分泌腺眾多,混合型血液循環。其個體發育周期有一個變態過程,即以鰓(新生器官)呼吸生活於水中的幼體,在短期內完成變態,成為以肺呼吸能營陸地生活的成體。現生的有3目約40科400屬4000種。除南極洲和海洋性島嶼外,遍布全球。我國現有11科40屬270餘種,主要分布於秦嶺以南、華西和西南山區屬種最多。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循環系統等。變態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系統的改變過程。
基本特徵
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水陸兩棲。詳見“特徵”。 一般來說,兩棲類動物都是卵生。 1.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2. 成體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3.皮膚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賴於濕潤的的環境,有輔助呼吸的作用; 4.心臟兩心房,一心室,血液為混合血,不完全的雙循環; 5. 體溫不恆定,是變溫動物; 6.體外受精,體外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胚胎沒有羊膜; 7.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 8.抱對受精,不僅可以刺激雌雄雙方排出生殖細胞,還可以使精子和卵細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 9. 有脊椎。
眼和耳
大多數蛙類、蟾蜍和蠑螈都有良好的視力。洞穴蠑螈因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逐漸喪失了眼睛的功用,但陸地生活的蠑螈都有良好的視力,用以發現行動緩慢的獵物。蛙的眼睛很大,因而它們能注意到危險並發現獵物。許多兩棲動物都有極靈敏的聽力能幫助它們分辨求偶的鳴聲和正在靠近的敵害發出的聲音。
呼吸系統
兩棲動物的幼體要通過鰓呼吸。這些鰓的表面多是肉質的。呈羽毛狀,且有良好的血液供應,便於從水中獲取氧氣。成體用肺和皮膚呼吸,具有一對囊狀的肺,結構簡單,肺內僅少數褶皺,呼吸面積小。肺缺少毛細血管,皮膚用毛細血管呼吸。無胸廓,採用口咽式呼吸。皮膚為輔助的呼吸器官,對蟄眠的蛙蟾類和鯢螈類來說,皮膚成為代替肺的呼吸器官。
迷齒亞綱:最古老的兩棲動物,早期兩棲動物的主幹,生存於泥盆紀到白堊紀,其中包括爬行動物的祖先。殼椎亞綱: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動物,僅生存於石炭紀和二疊紀。
滑體亞綱:叢三疊紀延續到現代,包括所有現存的兩棲動物,分為蚓螈目、有尾目和無尾目。
無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無足而形態習性均似蚯蚓的兩棲動物,可能歷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僅為新生代,現代分布於澳洲以外的熱帶地區。
吻蚓科Rhinatrematidae:最原始的蚓螈,分布於南美洲。魚螈科Ichthyophiidae:較原始的蚓螈,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是中國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於印度,介於進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間。
蠕蚓科Scolecomorphidae:分布於赤道非洲的進步的蚓螈。
兩棲動物3個目的體形異,它們的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雖然有各種生態保護適應,但比其它綱的脊椎動物種類仍然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種生境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最高分布海拔可達5000米左右。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時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防禦敵害的能力,魚、蛇、鳥、獸都是它們的天敵。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種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達 5000 米。個別種能耐半鹹水。在熱帶、亞熱帶濕熱地區種類最多,南北溫帶種類遞減,僅個別種可達北極圈南緣。有水棲、陸棲、樹棲和穴居等。產熱和散熱機能不夠完善,一般於黃昏至黎明時在隱蔽處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季節以夏蟄或冬眠方式度過。攝取動物性食物(蛙類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為主)。魚、蛇、鳥、獸等都能成為它們的天敵。
作為第一批登入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有著最長的發展歷史,但是關於兩棲動物起源和演化的歷史。
兩棲動物的祖先是肉鰭魚類,但是到底是起源於哪類肉鰭魚尚不明確。過去一般認為以泥盆紀的真掌鰭魚Eusthenopteron為代表的總鰭魚中的扇骨魚類是兩棲動物比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認了這種說法,因此兩棲動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鰭魚類中的扇骨魚類、空棘魚類或者肺魚類尚待研究發現。
最早的兩棲動物是出現於古生代泥盆紀晚期的魚石螈和棘魚石螈,它們擁有較多魚類的特徵,如尚保留有尾鰭,並且未能很好的適應陸地的生活。魚石螈和棘魚石螈代表魚類和兩棲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它們只是兩棲動物早期進化的一個旁支,不是其它兩棲動物的祖先類型,真正最原始的兩棲動物尚待發現。進入石炭紀後,兩棲動物迅速分化,並在古生代的最後兩個紀石炭紀和二疊紀達到極盛,這個時代也因此稱為兩棲動物時代。這個時期的兩棲動物多種多樣,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有些相當適應陸地生活,有些則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型的種類如石炭紀的Eogyrinus可以長到4~8米長,習性頗似現代的鱷魚,還有不少相貌奇特的種類。兩棲動物不同,這些早期的兩棲動物身上多具有鱗甲。在古生代結束後,大多數原始兩棲動物滅絕,只有少數延續了下來,而新型的兩棲動物則開始出現。
魚石螈和棘魚石螈的牙齒有類似總鰭魚的迷路,被歸入兩棲動物綱的迷齒亞綱。魚石螈和棘魚石螈組成了迷齒亞綱的魚石螈目,魚石螈目自泥盆紀晚期出現後延續到了石炭紀早期,而在石炭紀早期迷齒亞綱的另外兩個目也已經出現。迷齒亞綱的這兩個目分別代表兩棲動物的主幹類型和兩棲動物中向著爬行動物進化的類型。離片椎目是兩棲動物的主幹類型,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時遍布世界各地,而在古生代結束時離片椎目的一些成員仍然繁盛了一段時間,是原始兩棲動物中唯一延續到中生代的代表,有些甚至到中生代後期才滅絕,這些中生代的迷齒類分布廣泛,體型巨大,如三疊紀的乳齒螈Mastodonsaurus,頭骨長度就超過一米,主要生活在水中。向著爬行動物進化的類型是石炭螈目,主要發現於歐洲和北美,一直不很繁盛。石炭螈目中最著名的當屬二疊紀的蜥螈Seymouria,蜥螈同時具有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特徵,對於其到底是兩棲動物還是爬行動物曾經有爭議,直到發現了蜥螈的蝌蚪才確認其是兩棲動物。因為蜥螈生活的時代要晚於最早的爬行動物,所以不可能是爬行動物的祖先,而爬行動物的祖先尚待發現。另一類與爬行動物非常相似的兩棲動物是闊齒龍類Diadaectes,它們曾經被置於爬行動物的杯龍類,後來發現世界上是兩棲動物。
在石炭紀和二疊紀還曾經生存著一類牙齒沒有迷路的原始兩棲動物,被歸為殼椎亞綱。殼椎類多體型較小,非常特化,其中包括一些相貌奇特的成員,如石炭紀的Dolichosoma完全沒有四肢,而二疊紀的笠頭螈Diplocaulus有著獨特的三角形的頭。古生代結束時殼椎類全部滅絕,是否留下了後代尚不明確。
兩棲動物是一種變溫、卵生、營水陸兩棲的肉食性四足類脊椎動物(部分類群四足退化),在生物分類學上構成名為兩棲綱(學名:)的分類單元。. 特徵為表皮裸露,無鱗甲、毛羽等覆蓋,皮膚通過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濕潤;四足有趾而無爪。. 所產的卵缺乏卵 ...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快速消失,民眾保育意識抬頭,伴隨著公民科學家的成長,自 2002 年開始變有許多熱心的民眾協助參與兩棲類調查的工作。. 2007 年起,透過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的設立,展開大規模系統性的調查。. 為了能更強化兩棲類生態保育的力量,並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