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當德國了解到條約內容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德國人認為他們對發動戰爭未有責任而且他們已經戰敗,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2015年10月19日 ·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 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法語: Traité de Versailles;英語: 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聯繫國與德國之間的和平條约》(法語: 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英語: 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战胜的 协约国 和战败的 同盟国 签订的 和约。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凡爾賽和約》 外文名 :Treaty of Versailles. 別名 :《凡爾賽條約》、《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 簽署地 :法國 巴黎 凡爾賽宮. 簽署時間 :1919年6月28日. 生效時間 :1920年1月10日. 相關會議 : 巴黎和會. 主要內容. 德國及其各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 重新劃定德國疆界。 德國放棄其全部海外 殖民地 。 限制德國軍備。 德國須向戰勝國支付賠款。 締約國家. 協約國. 早在 巴黎和會 之前,法國、英說刪雄牛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習謎霸的不同目的。 法國因深受 第一次世界大戰 影響而成為凡爾賽和約主要簽約者。 凡爾賽條約主要簽約者.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及聯繫國與德國之間的和平條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和戰敗的同盟國簽訂的和約。
本條約是巴黎和會的產物,因簽字儀式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舉行,亦稱「凡爾賽條約」。 與凡爾賽對德和約同一體系的和約還有: 1919年9月10日聖日耳曼對奧地利和約;
歲在一九一九年,夏六月,於凡爾賽宮簽定。 是役也,德敗績,列強分其疆土,限其兵戎,索其賠償,德人以為奇恥大辱,乃埋禍端。 其要旨如下:
2019年6月29日 · 「凡爾賽條約」是巴黎六個月和平談判的結果,其目的不僅僅是正式解決盟國和德國之間的敵對行動,它將為建立一個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奠定基礎。 然而,這種期望最終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破滅。 此時的和解未能壓制野心家的誕生,並為20年後第二次更加致命的衝突奠定了基礎。 為了紀念「凡爾賽條約」簽訂一百周年,這裡談一談有關於協議及其歷史影響的11個關鍵事實。 協約國高管視察軍隊. 一.這只是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眾多條約之一. 「凡爾賽條約」只是結束了與德國的戰爭。 通過談判達成單獨的和平協定,以便德國與其他國家結束敵對行動。 除此之外,1919年的「聖日耳曼昂萊條約」和1920年的「特里亞農條約」結束了協約國分別與奧地利和匈牙利的戰爭,而1919年簽訂的「納伊條約」確保的是與保加利亞的和平。
2018年6月29日 · 《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陸軍裁軍,人數上限為十萬人,同時還禁止德國擁有戰車、飛機與潛艇。 至於德國海軍則縮編到總數15,000人,海軍實際上形同瓦解,而且不得建造任何新的大型船隻。
《凡爾賽條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稱:《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 背景: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這也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中國代表因對會上歐洲列強處理中日青島問題時故意偏袒日本,無視中國利益,憤而離席(轉而與德國另簽和約),這一事件進而引發了震動全國的五四運動。 美國在國會表決時多數反對,也未簽署凡爾賽條約。 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