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台灣東部 新石器時代 中期至晚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3500前至2300年前
- 卑南文化 是 台灣東部 新石器時代 中期至晚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3500前至2300年前 ,並以 臺東縣 臺東市 國定卑南考古遺址 為命名及代表性遺址。
zh.wikipedia.org/zh-tw/卑南文化
其他人也問了
卑南文化是什麼?
卑南遺址的文化內涵為何?
卑南文化人是誰的祖先?
卑南族的傳統有哪些?
三和文化與卑南文化之間有什麼關係?
卑南遺址公園有什麼特色?
卑南文化 是 台灣東部 新石器時代 中期至晚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3500前至2300年前 [1],並以 臺東縣 臺東市 國定卑南考古遺址 為命名及代表性遺址。 分布範圍. [編輯] 主要以臺東縣境之緩坡及 臺地 為分布區域,往北可延伸至 花蓮縣 馬太鞍溪 以南之 縱谷 、 秀姑巒溪 以南之海岸區域 [2]。 遺址包含臺東縣卑南遺址、老番社遺址 [3] 、紅葉遺址 [4] 、 鯉魚山遺址 、上里遺址 [5][6] 、花蓮縣 公埔遺址 [7] 、富世遺址 [8] (其下層文化為卑南文化與 麒麟文化 的混合文化相)等。 文化內涵. [編輯] 卑南文化的遺址範圍較臺灣多數史前文化遺址為大,像卑南遺址廣義的範圍約可達100公頃(100萬平方公尺) [9][10]。
[編輯] 史前考古學文化 新石器時代 晚期文化.此一以卑南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體系,於日治末期、戰後初期已為學者所認知,但遲至1976年考古學者宋文薰 [2] 提出以 台東市 卑南遺址為代表的「卑南系統的文化」1978年稱「卑南文化」 卑南遺址聚落描述以及出土器物. [編輯] 卑南遺址的範圍相當大,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 不但聚落龐大,而且建築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已經是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 其住屋略成南北軸向,遙指 都蘭山。 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 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 公尺。 南北寬5.5公尺。 以 板岩 石板、 大漂石 為 牆基, 木材 為 柱,屋牆、 屋頂 葺以竹架、 茅草。 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 橢圓形 砌石圈,用來儲存 食物 及大陶罐。
卑南文化. 主要分佈於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 重要遺址有卑南、掃叭、富山、漁場、漁場南、東河Ⅰ、東河Ⅲ等。. 出土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形發展,也更重要了。. 至於海岸地區的 ...
遺址內涵簡介. 從歷次卑南遺址的發掘資料中,可以發現卑南遺址主要的自然層位有三層,由上而下分別是陸相沖積的表土層、河流沖積的黃土層及舊河床底礫石層, 其中黃土層與礫石層上緣是產生史前文化層的層位。 而史前文化層又可依形成的先後區分為「繩紋陶文化層」、「卑南文化層」、及「三和文化層」, 主要描述如下: 一、 卑南文化層. 「表土層之下的淡褐色土層包含很密的陶片、石器殘片,以及主要以板岩、礫石為材的建築殘跡。 其厚度變化頗大,由30~100公分不等; 發掘區的南部此層更厚:一般有100公分,有『灰坑』之處更厚達160公分(王強1984:33)。 這一層是卑南文化人在現地佔居時所形成的各種日常生活活動與行為相關的遺留,亦即主要是考古學上所稱的『遺物』以及房屋遺跡或火燒區等『現象』的遺存堆積。
2023年12月11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卑南文化是台湾东部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史前文化,存续时间约在3500前至2300年前[1],并以台东县台东市国定卑南考古遗址为命名及代表性遗址。. 分布范围. [编辑] 主要以台东县境之缓坡及台地为分布区域,往北可延伸至 ...
卑南文化公園——後改稱卑南遺址公園——於1994年起陸續發包施工,並於2002年12月對外開放,臺灣第一個遺址公園於焉誕生。 願景. 保存及推廣文化資產:學者的調查研究指出,卑南遺址廣義的範圍約可達100公頃,卑南遺址公園目前所涵蓋面積約30公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 園區內規畫的考古現場以及展示廳,共同展現一個規模完整的遺址公園面貌。 透過遺構及現象之出土情形,配合歷史情境營造而設計的展示、導覽與推廣教育,將使考古現場及展示廳成為遺址公園的核心,也是最吸引遊客,最具教育意義之場所。 成為原住民族文化展示及體驗場域:成立原住民族傳統生活展示及體驗區,藉由傳統聚落、家屋、祭場、主食及民族植物等,營造原住民族傳統生活之樣貌,期能彰顯園區文化主體性及呈現園區多元豐富的文化展示內涵。
園內有可親眼目睹遺跡的考古現場與月形石柱、綜覽卑南遺址史前文化內涵的展示廳、再現傳統的史前家屋與原住民建築,並結合遊客服務中心、餐飲店、瞭望台等服務設施,是兼具文化資產與自然生態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