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鯨魚谷(阿拉伯語: وادي الحيتان ;英語: Wadi Al-Hitan;按中文音譯又作「瓦地阿希坦」、「瓦第阿希坦」或「瓦迪阿希坦」;「瓦迪」(Wadi)即乾谷、乾涸河床的意思)是埃及 法尤姆省的一個古生物學化石場,位於開羅西南約150公里。
2024年1月20日 · 《鯨魚谷:恆春頭溝鯨魚化石發掘紀行》系列紀錄片,為臺灣史上首次大型古生物化石發掘的影像全紀錄,本紀錄片將帶領觀眾重回恆春臺地頭溝的 ...
- 曾經滄海
- 森林裡的鯨魚
- 鑑骨識鯨
- 用化石幫化石定年
- 神轎級化石
- 雖非最古老,但重要性絲毫不減
數百萬年前,當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板塊,原本的海底也往上抬升,逐漸浮出水面,形成一座島嶼,這就是蓬萊造山運動。山往上長,水向下流,在歲月與地質力量的交互作用之下,涓涓細流也切割出了細長蜿蜒的峽谷。而臺灣年輕的地質仍在不斷往上「長高」,也讓原本的鯨落之處浮出水面。 屬於恆春西臺地的這座峽谷隱藏在低海拔山區的次生林裡面,一開始團隊還必須在森林中揮刀開路,而隨著地勢深入河溝,環境也從一開始的茂密次生林,逐漸變成陡峭險峻的一線天地形。夾道的月桃、飛機草和五節芒,更不知在何時轉變成質地細碎、鬆軟卻又鋒利的泥岩山壁,有一層層的明顯紋理,岩壁上和地上散落著或細碎或完整的貝殼化石,而指甲大小的小雨蛙、橫行的澤蟹和攀木蜥蜴在看到我們時迅速逃開。峽谷陰沉無聲,我們走進的是歷史的沉積,岩壁上那一層又一層的細碎岩粒...
「這邊的化石很特別,剛出土的時候是鮮紅色的,因為這裡淋溶的鐵質很多,所以很容易看見,曬乾之後才會變成黃褐色。」楊子睿說。團隊中最先發現鯨魚化石的,是來自香港的成大地科系學生 Jerry 梁子儀。對喜歡化石與野外工作的他來說,能夠參與這次發掘,絕對是人生第一名的經驗。前後五次的挖掘工作,他一次都沒錯過。「香港比較沒有自然科學相關的學習機會,」一邊挖掘,大家也一邊討論到底會是哪種生物。「這邊是海相的地層,海裡的脊椎動物要這麼大、有這麼多肋骨,那還蠻明顯的。」楊子睿笑著表示。 但鯨魚的埋骨之處工作條件很差,峽谷非常狹窄,兩側又是6、7公尺高的泥岩山壁,和地面一樣都夾雜著鋒利的珊瑚礁,每天收工之後,常常手上也已經滿是傷痕。而峽谷環境通風不良,上方又是茂密的樹冠,挖掘期間正是南臺灣最熱的時候,工作起來...
為了確定是哪種鯨魚,科博館的鯨豚專家姚秋如博士也兩度前往現場參加發掘工作,「第一次去的時候只有挖到肋骨和脊椎,頭骨還沒出來,我看到這個大小,還覺得抹香鯨也有可能,」看到不同的骨頭出土,「慢慢一步一步去推測,很像偵探片一樣,很有趣,」姚秋如笑著說。 鬚鯨亞目跟齒鯨亞目的頭骨非常不一樣,看到頭骨之後,初步可以排除齒鯨,但光是鬚鯨科就有九個種,中型的布氏鯨、伊頓鯨、大村鯨大約是10-15公尺,大型的藍鯨或長鬚鯨則可超過20公尺。這隻鯨魚預估可能有15-18公尺長,剛好介於中間,究竟是幼年或成熟的個體,則必須靠脊椎骨上的生長板是否癒合來判斷。鬚鯨亞目中還有頭型較圓拱的露脊鯨科和灰鯨科,而鬚鯨科的藍鯨或長鬚鯨這種頭型較尖細的流線型鯨魚,上頷骨較扁平、下頷骨長而扁,而灰鯨的上下頷骨形狀則剛好介於這兩種鬚...
恆春頭溝的地質屬於更新世晚期的四溝層,為了更精準判斷這隻鯨魚的歷史,楊子睿用來定年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碳十四,而是超微化石,nannofossil。 「沒錯,我們是用化石來幫化石定年。像碳十四、同位素、鈾鉛定年等等方式,是所謂的絕對定年,但事前的製備很麻煩,而且誤差很大。但是特定浮游生物出現的時間和絕種的時間都是非常明確的,絕種之後就會從地層消失,再也找不到。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地層裡找到的浮游生物超微化石去判斷這個地層是幾年到幾年之間,如果還有別種化石,它出現的年代又是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用這種方式去交叉比對,這是地層定年最簡單的辦法,叫相對定年。」楊子睿解釋說。 原來,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擁有碳酸鈣外殼,跟龐大無匹的鯨魚骨骼一樣,都有機會變成化石,將附近類似地層的泥土採樣後帶回實驗室,再...
狹窄的河溝一線天地形,工作腹地本來就小,挑戰最大的不只是把化石完整挖出來,還得把這些沉重卻脆弱的化石往上運出河溝。「因為這些化石又大又長又重,又經過沖刷,已經比較脆弱,如果直接用扛的,可能會因為本身的重量而破裂,」楊子睿說,在沒有任何機械工具可以入溝協助搬運的狀況下,只能靠木板與人力徒手搬運。挖出來的化石必須先包上一層鋁箔、再裹上石膏保護,因為還有一些圍岩包著化石,打上石膏之後的化石異常沉重,「最重的一塊是鯨魚的下巴,長度有兩百多公分,重量是344公斤,光是從挖掘點往上搬到平地就搬了七個小時,這還只是其中一塊。」Jerry 說。另外一塊化石則是有好幾根骨頭與泥岩膠結在一起,在現場時無法分開,只能整塊帶回清修,因此被學生們暱稱為「神轎」,也是花了好幾個小時才用人力扛上停車地點。
論年代,這或許不是最古老的化石,但「以臺灣來說,這樣的東西已經算很老了,」楊子睿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年輕的東西比較不重要、也不夠特別,可是「地層的疊置定律,是愈年輕的疊在愈上面,所以最近期的,比方說更新世或全新世的地層,其實都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遭到很大的破壞,這麼近期的化石不太有機會保存下來,而且還這麼完整。」 經過文獻的查閱與比對、討論,楊子睿認為這具鯨魚化石應該是目前全世界最完整的晚更新世鯨魚化石。「全世界找到的鯨魚化石大多都是碎塊或一小部分,必須是比這些年代更早以前的,才會因為埋得比較深而沒有遭到人類破壞。而人類都是在地表活動,所以比較淺層的化石大多已經被毀掉了。」楊子睿補充說。 然而,相隔兩個月後再返頭溝,楊子睿發現原本通往峽谷的狹窄泥土陡坡已經被拓寬並鋪上水泥,變成汽車可以通行的兩米...
隨後科博館楊博士的團隊抵達頭溝展開調查,團隊中來自香港的成大歷史系學生梁子儀,在峽谷的泥岩地層中發現四根出露的鯨魚肋骨,團隊便對其展開發掘,本來以為只是幾根肋骨,結果最終證實,埋藏在泥岩地層下方的鯨魚化石,除了保存了兩側的肋骨以外
《鯨魚谷:恆春頭溝鯨魚化石發掘紀行》系列紀錄片,為臺灣史上首次大型古生物化石發掘的影像全紀錄,本紀錄片將帶領觀眾重回恆春臺地頭溝的鯨魚化石發掘現場,跟著我們的腳步,親眼見證這隻史前巨獸的完整發掘過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的楊子睿博士與其所屬團隊,在恆春台地頭溝的河谷中,發現了一具大型且保存極為完整的鯨魚化石,並對這個鯨魚 ...
《鯨魚谷:恆春頭溝鯨魚化石發掘紀行》系列紀錄片,為臺灣史上首次大型古生物化石發掘的影像全紀錄,本紀錄片將帶領觀眾重回恆春臺地頭溝的鯨魚化石發掘現場,跟著我們的腳步,親眼見證這隻史前巨獸的完整發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