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從《史記》中所產生的大量成語典故,如:酒池肉林、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唇亡齒寒、諱疾忌醫、一鳴驚人⋯⋯至今人們在書寫和說話時仍然經常使用。 司馬遷的《史記》無疑已做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亦被後世公認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學和文學方面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768334301356756992.html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7月9日 · 魯迅對司馬遷的《 史記》有兩句讚譽的評語,盡人皆知,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第一句是說,《史記》之後的史書皆難與之相匹。. 對於第二句,今人的解釋一般是:魯迅是在誇獎《史記》富於文學性,可與《離騷》相比。. 首先 ...

  3. 2021年7月25日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給與《史記》的評價。 《史記》值不值得這麼高的評價? 被稱為歷史時代的百科全書,《史記》當真配得上這樣的地位嗎?

  4. 魯迅對司馬遷的《 史記》有兩句讚譽的評語,盡人皆知,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第一句是說,《史記》之後的史書皆難與之相匹。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者簡介
    • 原文
    • 文學常識
    • 文章導讀

    無韻之離騷》的作者是資中筠,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本文被選入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的高二年級第一學期語文(國語)課本第五課。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此文便以“無韻之離騷”為題,以《李廣將軍傳》為例,評析司馬遷的《史記》。

    •作品名稱:《無韻之離騷》

    •外文名稱:No rhyme Lament

    •作品出處:司馬遷的《史記》

    •作者:資中筠

    資中筠, 1930 年 6 月出生,女,漢族,湖南人,中共黨員。1951年清華大學西方語文系畢業,大學學歷。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 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友人研究會常務理事,太平 洋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專長為國際政治、美國研究。1983年被評為 “全國三八紅旗手”;1991 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4 年獲“資深翻譯家”稱號。本文選自《學海岸邊》(《書趣文叢》第二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離騷》,《楚辭》篇名。戰國楚人屈原作。作品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像,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無韻之離騷 ——太史公筆法小議

    從小聽說太史公久歷名山大川而為文有奇氣,頗心嚮往之。但是過去讀《史記》常覺得不過癮,找不到我想像中的“奇氣”。那時總以為只有莊子的汪洋恣肆一瀉千里,戰國縱橫家的辯才和詞鋒,蘇東坡的豪放瀟灑,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華麗鋪陳,才稱得起文“氣”。後來稍諳世事,從同情司馬遷的遭遇出發,逐步體會到他的筆調之深沉、雋永,不同凡響。然而,還是在“四人幫”橫行時期那種風雨如晦的日子裡,懷著壓抑無告,欲哭無淚的心情,通讀了《史記》,才真正感受到那強壓在字裡行間的滿腔悲憤之情,對司馬遷自稱修《史記》是為了“意有所鬱結”,“以舒其憤”,更加理解。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終於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氣”所在。

    這“奇”,不僅以其簡潔、凝練的文字囊括了縱橫萬里,上下千年的時間和空間領域;也不僅在於生動地刻畫了數以百計的文臣、武將、帝王、遊俠、騷人、處士,個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尤其在於以克制、含蓄的筆法,表達了深沉的感情和強烈的愛憎。通篇沒有雕琢的形容詞,也極少激昂慷慨的議論,而在那貌似平淡的敘事之中,卻蘊藏著極大的感染力。乾載之下,仍然能使讀者不知不覺跟著作者去愛、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李將軍(李廣)列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誰都知道,司馬遷由於為李陵說了幾句話而獲罪,遭受了宮刑。他對漢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膚之痛,對李陵始終抱著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鳴,也不能發怨謗之聲,只好把種種複雜的感情通過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將李廣立傳抒發出來。

    《李將軍列傳》全文不過三千字。從李廣的祖先寫到他的孫子,也就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歷經一百餘年。寫了李廣身經百戰、屢立奇功的英雄業績;寫了他一生坎坷、淒涼悲慘的下場;寫了他多少次化險為夷、驚人的大智大勇;寫了他廉潔、樸實、身先士卒的品德。還從文帝的讚嘆、士兵的愛戴、匈奴的畏懼和百姓的懷念,多側面地反映出他的可敬可愛。這裡面有千軍萬馬鏖戰方酣的古戰場情景,也有單槍匹馬、深入敵陣的驚險場面。如果不是太史公特有的筆法,恐怕再加一倍筆墨,也不足以充分表達這一切。更主要的是,作者通過精心選擇的事例,刻畫出李廣的鮮明性格;而且處處使他的英雄事跡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對比,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時,李廣一生的悲劇也一步步推向高潮。試舉幾段為例:

    第一次,李廣從周亞夫伐吳楚軍,把對方的帥旗奪了過來,“顯功名昌邑下”。這時是一個初露頭角、猛衝猛打的青年英雄形象。但這一次的結果是,“還,賞不行”。

    司馬遷(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長,一說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稱《太史公書》為《史記》,這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但後來因為《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為此書專名。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

    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2)總起部分。找到司馬遷文章之“奇氣”所在。 第二部分:(3—16)展開部分。司馬遷文章“奇氣”的具體表現。 第三部分:(17—18)總結全文。從司馬遷為文到為人的品格。

    理解要點

    太史公筆法之“奇氣” 不僅以其簡潔、凝練的文字囊括了縱橫萬里,上下千年的時間和空間領域。 也不僅在於生動的刻畫了數以百計的文臣、武將、帝王、遊俠、騷人、處士,各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尤其在於以克制、含蓄的筆法,表達了深沉的感情和強烈的愛憎。 (1)——正面敘述,以弦外之音暗示了他對李氏祖孫的同情和不平。——克制、含蓄 (2)——以獨特的省略來表達他對漢武帝的怨懟。——無聲勝有聲 (3)------“不以成敗論英雄”,為項羽列本紀------司馬遷個人價值觀亮點

  5. 2024年8月25日 · 《史記》同時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魯迅 稱其為「史家 之絕唱 離騷」 [參2]。 書名由來. [編輯] 《太史公書》 [參3] 最初無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記》 [參4] 、《太史公傳》 [參5] 、《太史記》 [參6] 、《太史公》 [參7]。 《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 三國時代 開始,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參8]。 作者與成書. [編輯]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6.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先生對於《史記》的評價,此語出自其作品《漢文學史綱要》第十篇《司馬相如與司馬遷》中說的:「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

  7.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