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史書 是指專門記載 歷史 的書籍 [1] [2] ,編寫史書一般有特定目的。 編寫史書可能是為個人 興趣 、把過去的事情流傳後世、表現獨特 史觀 等。 而由政府所編修的官修史書往往主張統治的正統性,具有政治目的。 史書編者須收集 史料 來編著史書,但未必一定從原始史料取材,也會根據二手史料編纂史書。 歷史學家收集史料後,再進行比較、批判,作出適當取捨,然後編寫成書。 然而,史書內容不能由編者任意想像、虛構。 以史料為藍本再進行想像寫成的作品稱為 歷史文學 ,不屬史書。 除了同時記述不同事件、人物等的史書外,還有些史書是專門為單一重要歷史事件編寫。 相關條目 [ 編輯] 方志. 古代文學. 參考文獻 [ 編輯]

  3. 2024年6月22日 · 《 史記 》,最早稱為《 太史公書 》或《 太史公記 》,是 西漢 漢武帝 時期的任職 太史令 的 司馬遷 (太史公)編寫的 紀傳體 史書 ,記載自 傳說 中的 黃帝 至 漢武帝 太初 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 中國歷史 ,與後來的《 漢書 》、《 後漢書 》、《 三國志 》合稱「 前四史 」。 [參1] 全書包括 本紀 12卷、 世家 30卷、 列傳 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 該書原稿約在西漢末年佚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記殘卷是 日本 京都 高山寺 藏中國 六朝 抄本;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記為現藏於 臺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的 北宋 「 景祐 本」《 史記集解 》(其中有十五卷為別版補配)、及日本藏 南宋 版 黃善夫 刻《 史記三家註 》。

  4. 正史: 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是史官(或史家)對歷史的詳實記錄,因史記、漢書等紀傳體的史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 中國正史典籍「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記》是跨越朝代的,其他都是以朝代的更替為起終的。

    • 作者與成書
    • 史料來源
    • 內容
    • 批評
    • 版本
    • 注疏
    • 目錄
    • 外部連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古今之變”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在周朝時世為史官,春秋時期雖然失去官職,司馬談卻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 (史書)|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 (書)|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漢武帝|...

    簡牘。《諜記》、《五帝系諜》、《尚書 (經)|尚書》、《秦記》、《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馬兵法》、《春秋歷譜諜》、《春秋 (史書)|春秋》、《國語 (書)|國語》、《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
    檔案。司馬氏世為史官,司馬遷當任太史,因此能見到漢初檔案如詔令、記功冊等,並且用作寫史的資料;
    見聞。比如文中有諸如“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等;
    游歷。比如文中有諸如:“余嘗西至崆峒,北至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五帝本紀》);“余登廬山”(《河渠書》);“吾過大梁之墟”(《魏公子列傳》)等。

    《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 (史書)|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其中,〈本紀〉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蹟,“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表 (史書)|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書〉的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蹟,“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扶義倜儻,不令己失...

    班固批評《史記》,說它“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史記》版本眾多,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卷。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史記集解》單刻本。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 中華書局發行的《史記》,分簡體和繁體版本,也有帶“三家注”的版本,其再版的版本是當今最好的版本。 白話文則有韓兆琦譯注的《新白話史記》(簡化字本由中華書局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張烈等人譯注的《史記》(簡化字本由貴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正體字本由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出版)。 其他工具書則有哈佛燕京社編《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黃福鑾編《史記索引》、李曉光、李波編《史記索引》、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段書安編《史記三家注引書索引》、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等。 現羅列歷代重要善本如下。 1. 南宋黃善夫刻本(簡稱「黃善夫本」) 2. 明朝嘉靖、萬曆年間...

    歷代對《史記》的評注主要有三家,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這三家都是對史記的總結性評注。清朝|清梁玉繩的《史記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代有日本學者瀧川龜太郎|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較為著名。當代有韓兆琦的《史記箋證》,以三家注和《史記會注考證》為基礎,是史記注釋詳盡之作。以下羅列歷代部分重要註家。

    世家

    1. 史記卷三十一 吳國|吳太伯世家 第一-吳國 2. 史記卷三十二 齊國|齊太公世家 第二-齊國 3. 史記卷三十三 魯國|魯周公世家 第三-魯國 4. 史記卷三十四 燕國|燕召公世家 第四-燕國 5. 史記卷三十五 管國|管蔡國|蔡世家 第五-管國 6. 史記卷三十六 陳國|陳杞國|杞世家 第六-陳國 7. 史記卷三十七 衞國|衞康叔世家 第七-衞國 8. 史記卷三十八 宋國|宋微子世家 第八-宋國 9. 史記卷三十九 晉國|晉世家 第九-晉國 10. 史記卷四十 楚國|楚世家 第十-楚國 11. 史記卷四十一 越國|越王勾踐世家 第十一-越國 12. 史記卷四十二 鄭國 (諸侯國)|鄭世家 第十二-鄭國 (諸侯國)|鄭國 13. 史記卷四十三 趙國|趙世家 第十三-趙國 14. 史記卷四十四 魏國 (戰國)|魏世家 第十四-魏國 (戰國)|魏國 15. 史記卷四十五 韓國 (戰國)|韓世家 第十五-韓國 (戰國)|韓國 16. 史記卷四十六 田齊|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田齊 17.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孔子 18. 史記卷四十八 陳勝|陳涉世家 第十八-陳勝 1...

    列傳

    1.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叔齊列傳 第一-伯夷,叔齊 2. 史記卷六十二 管仲|管晏嬰|晏列傳 第二-管仲,晏嬰 3.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 4.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司馬穰苴 5.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孫武,孫臏,吳起 6.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伍子胥,白公勝 7.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孔子弟子列表|孔子弟子 8. 史記卷六十八 商鞅|商君列傳 第八-商鞅 9.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蘇秦,蘇代,蘇厲 10.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張儀,陳軫,犀首 11. 史記卷七十一 樗裡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樗裡疾,甘茂,甘羅 12. 史記卷七十二 魏冉|穰侯列傳 第十二-魏冉,羋戎 13.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剪列傳 第十三-白起,王剪 14.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孟子,騶忌,騶衍,淳於髡,慎到、騶奭,環淵,接子,田駢,荀子,(公孫龍,劇子,李悝,屍子,長盧,吁子),墨翟 15.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孟嘗君田文,馮驩 16.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

  5. 字詞:史冊,注音:ㄕˇ ㄘㄜˋ,釋義:記載歷史的書籍。《儒林外史》第四 回:「但老先生這一番汗馬的功勞,限於資格,料是不能載入史冊的。」也稱為「史書」。

  6. 中國最著名的史書莫過於西漢 司馬遷所著《史記》與北宋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人稱「史學兩司馬」。 史書是「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中的「史」,又稱「乙部」。《舊唐書·經籍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

  7. 史書指古籍中專門記載歷史的書,在四庫分類之中就是史部。 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 晉朝 太康 年間汲冢出土的《 竹書紀年 》也是編年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