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6日 · 心理學家揭開真相:你的善良並不是出自本心. 專欄作家 更新於 2024-04-26. 看留言討論. 所以,命運這個東西,有時候也是無常的代名詞,當然,很多東西並一定是無法探究的,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得寸進尺心理的受害者. 得寸進尺效應又稱為登 ...

  2. 2021年9月9日 · 你活在“證明自己”的魔咒中,憤怒雖然消極,卻成了你前行的動力。而當撤走了的憤怒,那不就沒有動力了嗎?沒有了憤怒和證明自己,我們為什麼而活? 去做真正能讓你開心的事,不為證明自己,也不為報復和憤怒,而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3. 2019年7月2日 · 「明明就是你的錯」、「你應該聽我的! 」我們最常做錯的就是在憤怒當下急著分出對錯,並告訴對方「你應該怎麼做」。 但是仔細想想:你的伴侶真的會受益於你的指教,而乖乖聽話嗎? 「事實上,大多數人只會感到不舒服、屈辱或尷尬。 」Deborah Davis說。 當我們表達自己的不滿時,同時也會激起對方不舒服的情緒;你的目的只是讓對方了解你的感受,而不是企圖使對方慚愧。

  4. 2019年10月28日 · 主觀經驗中,當被各種小創傷所刺痛後,更會對人性產生一種慢性的失望與憤怒。 同時,若大腦(從小教養)又再告訴你這些沒什麼,那你就會反過來覺得是自己的錯,不該有這些感覺,內疚於自己想太多,再拿一個高敏感人格來標籤自己。 但其實大家都敏感,能不能意識到、有沒有說出口而已。 推薦閱讀: 歐巴馬:每天「整理床鋪」是最基本的要求. 這些小創傷像是缺乏關注. 小時候缺乏情緒理解、眼神接觸。 這可能出現在父母自身有情緒困擾、輕度人格障礙、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家庭中。 他們容易讓小小孩覺得「你不重視我」、「我不值得被重視」,進而隱藏自己的情緒,或是用更激烈的情緒奪得關注。 長大後也會用相同的模式,不自覺地對待親密伴侶。 反過來說,關注太多 同樣不舒服.

  5. 2022年7月12日 · 1、父母比較強勢的家庭. 這種家庭的父母非常自私,對孩子的操縱意識強烈。 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權根據各自的願望支配孩子的行為,而且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好,因而孩子應該無條件地服從。 孩子為了順從父母會變得刻意迎合,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如果長期這樣做,性格因受到壓抑會變得自卑,嚴重的還會走向崩潰的邊緣。 因此,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不能高高在上,這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2、喜歡發號施令的家庭. 有的父母習慣於以長輩自居,對孩子喜歡用命令式的語氣,這是非常錯誤的。 由於命令式的語言既冷漠又缺乏感情,這會讓孩子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 由於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情緒上會變得非常緊張,對任何事都沒有信心去應對和處理。 這種心理即使長大以後也難以有效克服,孩子容易變得非常自卑。

  6. 2022年11月9日 · 我教5年級時,班上有個男孩在課間時,被一個三年級的男孩子在操場上,對著臉狠狠地扇了一耳光,還被踹一腳。 我知道後,就找到他談話,我再三確認事情經過,又找了目擊的幾個其他年級的學生,確認了事情經過。 然後我就帶著我班上男孩去找那個打人孩子。 那個孩子看老師來了,立馬道歉。 我班上的男孩馬上說「沒關係」 聽到他這樣說,其實我心裡很不舒服,這個孩子是離異家庭,跟媽媽一起生活,雖然家裡非常有錢,媽媽也是比較有名的企業家,但是他很善良、也很膽小,甚至有些懦弱。 我問打人的男孩:“你為什麼不第一時間道歉,要等到老師找你了,才道歉? ”那個打人的孩子一聲不吭。 我說這事情不能這樣算了,然後帶著班裡的男孩回班上。 在路上,我對他說: 被人欺負了,不一定所有的“對不起”,都要回一句“沒關係”。

  7. 2019年1月10日 · 經歷悲傷的五個階段,會從震驚或否認到生氣與憤怒、討價還價、絕望到最後接受,其中我們經常在否認與絕望,希望與憤怒,無助與抓狂之間遊走不定,這些情緒波動起伏幾乎讓我們覺得自己像一個瘋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