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2. 白居易晚年吃齋信佛,也將佛家渡眾生的思維融入於詩作之中,勸勉人要尊重萬物生命。 一隻鳥縱使身軀瘦弱,也仍是有生命的,同樣有生存的權利,更何況人有關心彼此的家人,牠也有家人會關心彼此,人要被疼惜,眾生理應也要得到疼惜。

    • 概觀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鳥》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先以一個反問句提出詩人自己的看法,接著點出鳥和人一樣有著皮肉和骨骼,最後順勢提出人類應善待動物的勸誡,並以“子盼母歸”的動人情景來感動人們。全詩語言樸實自然,通過蘊含真情的“子望母歸”的自然現象勸誡讀者善待動物,同時以鳥喻人,勸誡權貴尊重平民。

    詞句注釋

    1.道:說。 2.群生:這裡指小鳥。 3.微:微不足道。 4.一般骨肉一般皮:一樣的骨肉一樣的皮,即鳥和人類一樣有血有肉。 5.莫:不要。 6.子:幼鳥。 7.望:盼望。

    白話譯文

    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不足道?它們和人類一樣有血有肉。 勸你不要追打枝頭的小鳥,因為巢中的幼鳥盼望母鳥回來。

    這是一首勸誡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每年春夏之交,鳥兒們正處於繁育時期,不少鄉下孩子喜歡掏鳥窩、抓小鳥,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間地頭邊幹活邊捕鳥,究其動機,僅僅是出於好玩。一幅幅鳥兒或死去或掙扎的畫面讓詩人心悸驚恐,心生悲涼。於是,詩人創作此詩,深情地呼喊與號召人們愛惜小鳥,與它們和諧共處,同時以鳥喻人,勸誡權貴尊重平民。

    文學賞析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此詩先以一個反問句提出詩人自己的看法,反問的語氣使感情抒發更加強烈,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接著點出鳥和人一樣有著皮肉和骨骼。誠然,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世間萬物與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類應該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它們,絕不能傷害它們。之後的“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兩句順勢提出人類應善待動物的勸誡,並以幼鳥盼望母鳥的動人情景來感動人們,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勸說效果十分顯著。 全詩語言樸實自然,通過蘊含真情的“子望母歸”的自然現象勸誡讀者善待動物,表達了對鳥類命運的關注和同情,這不僅是一種生態意識,同時還有著深刻的寓意:詩人意在以鳥喻人,勸誡當時的權貴要學會尊重平民百姓,因為平民百姓與權貴們一樣,都有著同樣的生命和尊嚴。

    名家點評

    歷史研究專家、資深編輯馬兆鋒: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盼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盛世長歌:走向巔峰的隋唐五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年間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3. 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響,與儒者論理,與居士論道,與佛家論經。. 如果說李白是世間的精靈,隨性而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濟天下,仁義無邊,又在知足中尋求 ...

  4. 白居易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momo親子台特別挑選多首意境優美的好詩,加上編曲...

    • 58 秒
    • 142.5K
    • momokids親子台
  5. 慈烏夜啼》大概寫於元和六年或七年初, 是白居易在其 母逝世後 不久,回鄉守喪時所作。慈烏乃烏鴉之一種,相傳此鳥會反哺母親, 在 母鳥死後,常 停留在母鳥 的 舊巢,於半夜哀鳴。白居易乃以此詩悼念亡 母,並藉此推重母子親情及 慈孝之傳統美德。

  6. 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伙伴,分別作有《元氏長慶集》與《白氏長慶集》,稱為長慶體,又稱元和體。 晚年白居易又與 劉禹錫 唱和甚多,人稱為「 劉白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相關搜尋

    白居易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