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噶瑪蘭族人萬物有靈的觀念發展出產業祭典、祭祖儀式(palilin)以及宗教醫療,這些儀式都由祭師(metiyu)主持進行。 十九世紀末期,長老教會的馬偕傳教士,一面在北部行醫,一面進行傳教工作,當中多次深入噶瑪蘭族部落治病、傳教。

  2. 噶瑪蘭族(噶瑪蘭語:Kebalan),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個族群,其分布區域主要在於蘭陽平原一帶,與之臨近的還有同屬東台灣南島語族的猴猴族與哆囉美遠族。

  3. 在傳統時代,qataban(豐年祭)是指噶瑪蘭人成功獵殺敵對族群人頭後(主要是太魯閣人)所舉行的慶典,主要目的在於祈求穀物豐收,(劉璧榛,2008)舉行的時間大概是在穀物收成後、冬季播種前,而且必須要在沒有月亮的時候。. (古野清人,2000 [1945 ...

  4. www.cip.gov.tw › zh-tw › tribe噶瑪蘭族 - Cip

    族群簡介. 世居宜蘭千百年的噶瑪蘭族擁有蘭陽平原土地的主權,自由自在的群居靠近河流與海邊的土地上,噶瑪蘭族人濱海而居,早期住屋為高架的干欄建築,具有古東南亞文化的特徵。 噶瑪蘭族人透過航海進行交換貿易,十九世紀末期受「加禮宛戰役」影響,族人隱匿於阿美部落超過一世紀。 噶瑪蘭族族人近年發起民族正名運動,於中華民國91 年(2002)公告認定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稱為噶瑪蘭族。 工藝方面,噶瑪蘭族目前仍保有編織香蕉絲的技術,非常具有特色。 美麗的家園. 噶瑪蘭族(Kavalan)自稱為kavalan,意思是平原的人類,自認有別於居住山林地區的泰雅族。 傳說噶瑪蘭族人最早由南方島嶼,途經地名為Sanasai的地方後遷入臺灣,落腳於蘭陽平原,十九世紀初開始遷居到花蓮臺東海岸。

  5. 西元1878年,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聯合抗清的「加禮宛戰役」(噶瑪蘭族稱加禮宛灣戰役;撒奇萊雅稱逹固部灣戰役),導致噶瑪蘭族因戰敗而再次被迫遠走他鄉,因而流散至花蓮東海岸及臺東縱谷一帶,其中花蓮的新社、立德,以及臺東的樟原、大峰峰為

  6. 2006年出版的《噶瑪蘭族》一書,由陳淑華老師撰文,從「尋找」噶瑪蘭族的根、一探「消失」的噶瑪蘭族文化至「重現」噶瑪蘭族的名,一百多頁的篇章圖文並茂,磅礡如泉湧、細膩如織雨,歷史不再囚於文字之間,像幻燈片一幕一幕映入讀者眼簾。. 《噶瑪蘭 ...

  7. 噶瑪蘭族人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 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 metiyu為中心的祭儀(如 pagalavi,patohoka等)、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噶瑪蘭族人也恢復 ...

  8. 宗教在噶瑪蘭的生活裡佔有重要地位,他們崇拜祖靈,其宗教信仰以祖靈為中心。噶瑪蘭人將人間與靈界分開,相信靈界的鬼神能保佑凡人。

  9. 噶瑪蘭族(噶瑪蘭語:Kebalan),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個族群,其分布區域主要在於蘭陽平原一帶,與之臨近的還有同屬東台灣南島語族的猴猴族與哆囉美遠族。

  10. 噶瑪蘭年前祭祖 感謝庇佑.祈求來年平安. 每年農曆年前噶瑪蘭族都會舉行祭祖儀式,對噶瑪蘭族而言是最重要的祭典,其目的是表達對祖先的尊敬,這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為感謝這一年來祖先的庇佑,祈求來年平安順利健康,歲末祭祖時所有家庭成員都會回來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