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 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 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囫圇吞棗&search=囫圇吞棗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囫圇吞棗.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

  3. 《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 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 」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

  4. 2013年2月10日 · 成語故事. 有一個醫生向人介紹梨和棗的功能,他說:「梨對于人的牙齒很有益處,但對于脾卻是百害無一利。. 棗子呢,正好相反,對于人的脾很有益,但對于牙齒卻有極大的損害。. 」旁邊一個人聽了,連忙說:「我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以吸收 ...

  5.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囫圇吞棗」原作「 渾崙吞棗 」。. 《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 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 」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 ...

  6. 2020年7月14日 · 故事摘要】有一天,一位醫術很高明的醫生,正在為病人治病。 他告訴病人:「生梨雖對牙齒有益,但吃多傷胃;而棗子雖對脾胃有幫助,但吃多 ...

    • 6 分鐘
    • 9.2K
    • 學習吧
  7. [hú lún tūn zǎo]囫圇吞棗(Gulping),漢語成語、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岩錄》卷三,後引用為成語,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8. 囫圇吞棗」把棗兒整個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將內容生吞活剝。 此成語典出宋·圓悟禪師《碧岩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