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而關於城隍崇拜的起源,有說法認為可追溯到 周朝 ,是 除夕 要祭祀八個神之一—— 水庸 。 據《 禮記 》所載,古代 天子 祭祀「 八蜡 」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1] 。 由 漢代 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名將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 紀信 與 霍光 等。 相傳 三國時代 的 吳國 曾建城隍廟;另在《 北齊書 ‧慕容儼傳》記述, 北齊 大將 慕容儼 就曾於 郢城 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 南梁 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 [1] 。 而《 隋書 ‧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 」由此可知,在 南北朝 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2. 2016年5月18日 · 城隍爺的由來. 城隍一名,最早見《周易》所說「城復於隍」;《禮記》續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水即隍(城濠),庸即城垣,水庸亦即城隍。. 於是天子也祀城隍尊神,後世舉凡一地設置行政區或興築城池,必因應建立城隍廟以利崇祀;依據明、清二 ...

  3.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賢明」的歷史人物。 清代 文學家 黄六鸿 在《 福惠全書 》中寫道,新縣官蒞境:「於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 城隍廟 齋宿」以便在夢中請教境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4. 2021年9月18日 · 城隍爺俗稱「城隍」,本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之神,多以有大功於當地者奉為當地的城隍爺,後為道教所信奉,以城隍為管領亡魂之神。城隍廟一般建在縣城裡,成為百姓心目中的閻王殿。浮山縣城隍廟的對聯為:「陽世官刑雖倖免,陰司法網總難逃。

  5.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城隍爺信仰. 由來 :太上老君說城隍威應消災集福妙經. 特色 :城隍神還保有許多生前的特質. 所屬宗教 :道教. 簡介. 城隍爺 是中國民間宗教中相當為人所熟知的神祇之一,中國自唐以降,有德者死後為 神 的觀念被漸漸接受。 唐 朝姓 李,對於也姓李的道教老祖極度推崇,而在『續道藏 太上老君 說城隍威應消災集福妙經』中提到的城隍二字,也在唐朝之後於中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信仰神祇。 由來. 『太上老君說城隍威應消災集福妙經』中「城隍神足不出戶,安坐廟中享受世人的祭祀朝拜」的典故使唐以後,在中國各地的縣級以上城市中,開始出現許多祭祀城隍神的城隍廟,掌管陽世善惡禍福、兼管地方陰曹幽冥,有攝 作福作威 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權。 這些城隍廟,至今仍存。

  6.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禮》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 城隍爺是 冥界 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令。

  7. 台灣城隍信仰的歷史和台灣的發展史息息相關,首先從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佔領台灣開始,鄭成功來台趕走了荷蘭人之後,台灣開始建設,不久後,鄭成功的軍師陳永華建立了第一座城隍廟—台灣府城隍廟,接下來清朝統治了台灣,在清朝統治之間,其行政區域不斷的改變,因此城隍廟也就愈建愈多。 「守護地方」 本縣下淡水溪大橋以南,因年來交通繁雜,公路上車禍頻傳,為求安堵,使駕車者精神上有所慰藉,本廟特於民國五十七年戌申五月初二日在橋南搭壇起鼓,超拔枉死亡魂,醮事五天,此後果見車禍減少,此豈非我都城隍公之威力顯化,曷克臻此效驗,交通界人士至今無不額手稱慶。 在八十九年間都城隍顯靈告知高屏大橋將有重大事故災難,故聖駕前往化災解厄,事隔不久八月二十七日高屏大橋斷橋,事後再舉辦法會超渡橋上的車禍亡靈。

  8. 讓我們來敘述一下臺灣城隍的源流。 一、淵源. 城隍一詞之意義,依《說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 《周易》曰:「城復于隍」。 可知城是人民所住的城廓,隍指的是擁護城之壕溝。 一般所稱城池、城市是集中人口較多的居住所在。 雖然漢代還沒有把城隍賦於神格化,但古天子的「八蜡」之祭,在八神當中就有水庸之神。 水則隍也,庸則城也。 水庸之神將演變成後世的城隍神信仰。 民間信仰是多神的,只要能保護人民平安的神祇都會被供奉。 可知有關城隍神的記載,最早出自《北齊書》。 接著《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三,以及《隋書‧五行志》,都有城隍神的紀錄。 到唐代城隍神開始多功能化,如祈雨、求晴、禳災等,有不少祭城隍神文章出現,可知城隍已具有掌管陰陽二界的功能。

  9. 2016年6月27日 · 中華民族祭祠城隍爺由來已久。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清以後,對於城隍之崇敬一直持續增加。 尤其清廷領有台灣之後,當時台灣剛納入清朝統治,人心浮動,不免有越軌行為;當時的辦法就是設置行政長官並且設彷,只是各項施政一時間難以週全,所以當時朝廷極力崇奉城隍爺,藉此來馴服人心,彌補法治之不足。 是故台灣一入版圖,即於府治設府城隍廟。 凡地方官新上任,必先卜吉日,親詣城隍廟舉行奉告,然後視事。 城隍威靈公,安座於鎮殿廂房,坐姿、雙手拱持奏板、紙帽 (早期頭戴銀帽,考量重量過重顧及頭圍結構,因此在西元 2012 年改為紙帽造形);呈威武、莊嚴、公正,為護國祐民的地方守護神。 文判官.

  10. 第一節 鄭氏與清治及日治臺灣的城隍廟. 1661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把明代城隍的體制帶入臺灣,明末永曆23年(1669),鄭氏參軍陳永華建東寧府城隍(威靈公),為臺灣府第一座城隍廟。. 鄭氏三代為時僅二十三年(1661~1683),政權版圖不大,只在西臺灣而已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