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大坌坑文化 (臺灣話: Tuā-hun-khinn bûn-huà)是 台灣 新石器時代 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 大坌坑遺址。 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岛屿一带。 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距今7,000年至4,700年之間。 因出土的文物於陶器口有繩紋,又稱為繩紋陶文化。 與南島語族的關係. 大坌坑文化可能涉及 南島語族 起源,是可能的原南島語族人群。 地方類型. 此文化在各地與不同時間有所差異,可以分成:大坌坑、八甲、鳳鼻頭(菓葉)、月眉等地方類型。 遺址.
大坌坑考古遺址有六個文化層疊壓,包括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及近代漢文化等,顯示從距今約 5,600 前至約 350 年前都有人群在此生活。
大坌坑遺址 (臺灣話: Tuā-hun-khinn uî-tsí[註 1]),位於今 台灣 新北市 八里區 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至40 公尺 的緩坡上。. 根據 考古 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為台灣 新石器時代 最早期的一層文化。. 該文化不但是最早 ...
其他人也問了
大坌坑文化是什麼?
大坌坑遺址有多少層的史前文化層?
大坌坑在哪裡?
大坌坑文化命名遺址有何重要意義?
大坑是什麼樣的社區?
大咭坑文化是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嗎?
大坌坑文化(臺灣話: Tuā-hun-khinn bûn-huà )是台灣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 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一帶。
1958年盛清沂先生發現後,始有「大坌坑遺址」的記錄。. ‧ 此遺址在1964年由張光直教授主持的臺灣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的發掘計畫中,大量的考古遺留、豐富的文化內涵,張光直先生因此定義「大坌坑文化」,為臺灣境內新石器時代最早期文化的代表 ...
大坌坑文化 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命名來自台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地名。 年代推測在距今七千年至四千七百年之間,從器型比較與地層證據顯示東海岸的大坌坑型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晚期。
大坌坑文化 、 訊塘埔文化 、 圓山文化 、 植物園文化 、 十三行文化 、 漢文化. 遺址描述. 本遺址行政隸屬於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地理區位在大屯山-熔岩台地區,海拔高度為30-100公尺,相關道路有新台15號道路、北50道路、八里鄉中華路一段、大崁腳路。 為大坌坑文化命名遺址,有多個文化層,具學術史重要意義,現為國定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