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坌坑文化(臺灣話: Tuā-hun-khinn bûn-huà )是台灣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 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岛屿一带。

  2. 大坌坑文化(臺灣話: Tuā-hun-khinn bûn-huà )是台灣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 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一帶。

  3. 大坌坑文化是台灣 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其命名雖然是來自首次發掘出該文化器物的大坌坑遺址,但是該文化卻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各地以及廣東、福建的沿海地區。

  4. 大坌坑文化. 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命名來自台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地名。. 年代推測在距今七千年至四千七百年之間,從器型比較與地層證據顯示東海岸的大坌坑型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晚期。. 這個文化的陶器通稱為粗繩紋陶,因為大部分陶器在口緣 ...

  5. 1958年盛清沂先生發現後,始有「大坌坑遺址」的記錄。. ‧ 此遺址在1964年由張光直教授主持的臺灣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的發掘計畫中,大量的考古遺留、豐富的文化內涵,張光直先生因此定義「大坌坑文化」,為臺灣境內新石器時代最早期文化的代表 ...

  6. 大坌坑考古遺址有六個文化層疊壓,包括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及近代漢文化等,顯示從距今約 5,600 前至約 350 年前都有人群在此生活。

  7. 大坌坑文化,是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是最早顯現南島語族文化特質的祖型文化。 分佈範圍遍及台灣全島和大陸東南的閩南、廣東地區。 這一個史前文化最早發現於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的大坌坑遺址,故以此命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