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湖文化以灰黑陶的出現為特色,而在南科園區內只有道爺南遺址東側下層的遺留可能屬於大湖期,不過在附近有屬於大湖期的「善化‧左營遺址」 [3]: 74。

    文化
    分期
    年代
    簡述
    菓葉期
    距今4,800年至4,200年
    已有定居性聚落,面積約3到5公頃,除種植稻米、小米等穀物外也有撈捕魚貝類,此外也開始養狗。其日常用品有石器、貝器與陶器,石器材料為來自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陶器主流則是紅褐色泥質陶、暗紅褐色夾砂陶與灰褐色泥質陶,表面紋路與澎湖菓葉遺址相近,不過陶器極少見大坌坑文化典型的帶脊口緣與穿孔圈足。當時的人使用木棺,採用頭向南之仰身直肢葬,而根據遺骸可知男女成年後有拔牙的習俗,且當時已有馘首、爭鬥等武力行為。 ...
    鎖港期
    距今4,200年至3,800年
    遺物特徵類似澎湖鎖港遺址。石器材質仍以橄欖石玄武岩為主,並使用玉器作為裝飾,骨、貝器亦繼續使用;陶器方面材質改為紅褐色中或粗砂陶,摻雜砂岩、板岩碎屑,而器表則由粗繩紋轉變成細繩紋。墓葬情況與前期相似。 ...
    牛稠子期
    距今3,800年至3,300年
    此時期的聚落規模擴大,最大可達12公頃,已發現有種植稻米、小米與豆類等作物,而貝類等海洋性生態遺物則似乎開始減少。在器物方面除了發現大量石器之外,也發現磨棒等製作工具以及不少的廢料,製作技術也有所提升,器表多經加磨且器身更加細薄。陶器方面與鎖港期相似,但摻合物改以砂岩碎粒為主,而除了中粗砂紅褐色陶以外,也有發現泥質紅陶與灰黑陶;陶器器表以素面為主,常塗上黑彩,少施加繩紋。而在埋葬方式方面,仍與前期相同,但玉環取代貝器成為主要陪葬品,此外使用大甕來埋葬嬰兒遺骸,大甕大多橫放,甕口朝南。 ...
    大湖期
    距今3,300年至2,800年
    大湖文化以灰黑陶的出現為特色,而在南科園區內只有道爺南遺址東側下層的遺留可能屬於大湖期,不過在附近有屬於大湖期的「善化‧左營遺址」。此期石器的使用已經大幅減少,陶器方面則逐漸使用灰黑陶,但仍有素面紅陶,此外陶器常於頸折的部分施加篦劃紋飾。 ...
  2. 2009年9月9日 · 大湖文化主要分布於竹子溪以北的大湖台地和臺南台地邊緣,以高雄縣湖內鄉的大湖遺址(陳玉美 1980)、台南市六甲頂遺址、清風莊遺址為代表(劉益昌 1991)。

  3. 大湖鄉 (臺灣客家語 四縣腔:tai fuˇ hiongˊ),舊稱「馬凹」、「巴價拉崎」,位於 臺灣 苗栗縣 南部。

  4. 2024年2月1日 · 大湖景點提案|. 10個大景點推薦・大一日遊:大湖酒莊、草莓文化館、大湖草莓園,南風吹起時就到草莓的故鄉當一日草莓富翁吧!. (2024.02.01更新). Posted on 2024-02-01 Updated on 2024-02-01 by 許傑 with Leave a comment. 大湖景點推薦!. 說到台灣春天必做的事情,採 ...

    • 大湖文化1
    • 大湖文化2
    • 大湖文化3
    • 大湖文化4
    • 大湖文化5
  5. 大湖文化是屬於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年代距今大約3300~2000年前,有個特色是大量使用灰黑陶,也因此又稱為「灰黑陶文化」,主要分布範圍在嘉南平原和高雄地區。

  6. 其他人也問了

  7.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間,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 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大陸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而且是南島民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果葉遺址。 細繩紋陶文化. 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到三千五百年前之間,臺灣的史前文化由大坌文化逐漸演變到另一個階段。 考古學者稱為「細繩紋陶文化」或「繩紋紅陶文化」。 這個文化廣泛分布在全臺灣各沿海地區,晚期沿河谷向內陸移動。 學者按各地區細繩紋陶文化的差異又區分為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陶文化等。 陶器表面的細繩紋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8. 大坌坑文化(臺灣話: Tuā-hun-khinn bûn-huà )是台灣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 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岛屿一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