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太溪穴位圖解位置 | 太谿穴. 太溪穴位 依據《 針灸學 》經絡與穴位記載 太溪穴位置 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為太溪穴位所在之處。. 太溪穴隸屬於十四經穴中的 足少陰腎經 ,簡稱為腎經。. 足少陰腎經穴絡脈總共計有27個穴位,若 太 ...

  2. 太谿穴位置: 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其雙側對稱,也就是兩個。 如《九針十二原》說:“腎也,其原出於太谿穴,太谿二。 太谿穴主治疾病. 1、對各種咽炎都有效,特別是那種常覺得咽喉乾燥、腫痛,屬於中醫上講“腎陰不足”原因引起的咽症。 方法:可一邊按揉一邊做吞嚥動作。 因為腎經的循行經過喉嚨“入肺中。 循喉嚨,挾舌本”。 2、對生殖系統的諸多疾病相當有效:如女性的月經不調,陰冷,男性的陽瘺、舉而不堅等。 原因:腎包括腎陽與腎陽,而腎陰腎陽分別是其他幾臟的陰陽之本,所以腎陰腎陽為人體的陰陽之本。 而太谿為腎經的原穴,所以太谿具有很好的調節人體陰陽的功能。

  3. 2024年2月18日 ·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位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足底平放或仰臥姿勢。 按摩太溪穴時,若無感覺應該加強按壓直至有感,這有助於引導氣血至足底,激發身體的原動力,並有助於疏通腎經。 每日按摩此穴 2~5 分鐘,可促進血氣流通。 太溪穴 4 大功效. 太溪穴位於腎經的重要穴位,腎經在中醫理論中負責調節身體的基本能量和存儲精氣。 按摩此穴可以促進腎功能,從而強化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改善血液循環,並對抗老化相關症狀。 主要的功效有以下 4 點: 補腎抗寒 :激發身體原動力,提高抗寒能力。 舒緩慢性疾病症狀 :對於痛風、尿酸過高等問題有幫助,助於排除體內毒素。 穩定血壓 :有助於改善血管彈性,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4. 太谿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足內側部內踝後方, 內踝尖 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靈樞‧本輸》:「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者中也。 《醫學入門》:「內踝後五分」; 《循經考穴編》:「踝骨尖平」。 【解剖】 肌肉:前方為脛骨後肌腱和趾長屈肌腱,後方為跟腱和跖肌腱;深層為拇長屈肌。 神經: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血管:脛後動、靜脈。 【操作】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益腎、降火。 古典: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腹脹、心痛、喘息、嘔吐、咳逆、胸脅支滿、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消渴、霍亂、泄出不知、寒厥、足熱、牙痛、遺精、遺尿、尿有餘瀝、月經不調、帶下,陰股內濕痒生瘡、乳癰、鼻衄、足腫、足底痛。

  5. 2021年3月5日 · 太谿穴是腎經的原,是匯聚腎經元氣之源,刺激太谿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所以可以經常按揉太谿穴,每次五分鐘左右即可,不必拘泥於方法,在腎經的流注時間,即傍晚五點到七點時,按摩的效果更佳,按揉時可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 ...

  6. 太衝穴位 依據《 針灸學 》經絡與穴位記載 太衝取穴位置 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為太衝穴位所在之處。 太衝穴隸屬於十四經穴中的 足厥陰肝經穴 ,簡稱為肝經。 足厥陰肝經穴絡脈總共計有14個穴位,若 太衝穴痛 即發生於此經脈部位。 太衝穴亦稱大衝穴。 太衝穴英文 名稱:Great Surge,十四經穴標準定位編號:LR3. 來源: 針推醫學網. 太衝穴痛. 太衝穴疼痛 位於足厥陰肝經穴脈絡中,應多留意是否出現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痫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乾,目赤腫痛,膝股内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繫統疾病,呼吸繫統疾病,生殖繫統疾病等相關疾病症況。 任何 太衝穴位痛 疑問,建議向中醫師諮詢病症。

  7. 太谿穴位準確的位置在紅點的位置在腳後跟那。 太谿者,山之谷通於溪,溪通於川。 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