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太魯閣戰爭[1] (德路固語: Tnegjyalan Truku),又稱 太魯閣事件[2] 或 太魯閣戰役[3], 大日本帝國 稱之為 太魯閣討伐 (日語: 太魯閣討伐/タロコとうばつ) [4][5], 太魯閣族 亦稱作 抗日戰爭 (德路固語: Tmgjiyal mrata Nihung),是1914年5月17日至8月28日之間,大日本帝國與 臺灣 太魯閣族之間爆發的戰爭,亦是 二十世紀 臺灣本島最大的一場戰役。 當時日本為徹底壓制臺灣 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 太魯閣地區 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 此事件為 五年理蕃計畫 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日本費時二年籌備此次戰爭,期間多次進行探勘與觀測,並描繪周詳的地圖。
太魯閣戰役或稱太魯閣事件,是台灣 原住民 太魯閣族與清朝在光緒2年(1876年)在台灣花蓮縣 三棧溪一帶,因清朝欲強行打通後山北路,侵犯太魯閣族的生活領域,導致三棧溪一帶太魯閣人抗清,清朝遂發動對三棧溪一帶太魯閣部落的鎮壓,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
太魯閣戰爭[1] (德路固語: Tnegjyalan Truku),又稱 太魯閣事件[2] 或 太魯閣戰役[3], 大日本帝國 稱之為 太魯閣討伐 (日语: 太魯閣討伐/タロコとうばつ) [4][5], 太魯閣族 亦稱作 抗日戰爭 (德路固語: Tmgjiyal mrata Nihung),是1914年5月17日至8月28日之間,大日本帝國與 臺灣 太魯閣族之間爆發的戰爭,亦是 二十世紀 臺灣本島最大的一場戰役。 當時日本為徹底壓制臺灣 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 太魯閣地區 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 此事件為 五年理蕃計畫 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日本費時二年籌備此次戰爭,期間多次進行探勘與觀測,並描繪周詳的地圖。
太魯閣蕃平定,槍枝收繳順利進行,軍隊 陸續返回駐紮地。8月10日於西拉奧卡夫 尼之軍司令部舉行歸順式。8月13日,軍 隊撤太魯閣蕃討伐軍司令部。本次戰役,日本警察隊死傷138名,軍隊死傷226名,太魯閣人傷亡則無詳細數字。三、暴力之後的文明治理
2016年2月20日 · 由徵用自太魯閣人發源地的西部托洛克人所組成的「蕃人隊」為嚮導,循著太魯閣人移民東遷的路徑,翻越奇萊大山,首先攻下了托博闊社。 昔日先民東遷的「初到之地」,而今卻也成為異族征伐下,陷落的初到首站。
2024年8月4日 · 早在1914年的太魯閣戰役之前,太魯閣族人與日軍的衝突已有多起,最初可溯及1896年12月,因駐守新城的日軍侵犯族人女性而導致13人遭太魯閣族出草殺死的「新城事件」。
2024年8月4日 · 太魯閣戰役期間使用的基本地圖. 太魯閣內社勢力範圍圖. 由於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對於原住民的治理政策初期採取綏撫懷柔的策略,將重心放在平地漢人武裝抗日的鎮壓以及平地的治理工作。 山區並未派人進入進行地圖測繪與製作。 直到1903年,臺灣總督府於才開始對蕃地採取較積極的態度,將蕃務納入警察本署管轄,設立了直屬的蕃務掛,並舉辦了第一次蕃地事務會議。 同年由蕃務單位上呈的總督府的太魯閣內社蕃招撫顛末報告附圖<太魯閣內社勢力範圍圖>,其內容僅大概描述立霧溪流域主要頭目的勢力範圍,可得知當時對於太魯閣地區各社的情況了解非常有限。
太魯閣戰爭(德路固語:),又稱太魯閣事件或太魯閣戰役,大日本帝國稱之為太魯閣討伐,太魯閣族亦稱作抗日戰爭(德路固語:),是1914年5月17日至8月28日之間,大日本帝國與臺灣太魯閣族之間爆發的戰爭,亦是二十世紀臺灣本島最大的一場戰役。
太魯閣戰役或稱太魯閣事件,是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與清朝在光緒2年(1876年)在台灣花蓮縣三棧溪一帶,因清朝欲強行打通後山北路,侵犯太魯閣族的生活領域,導致三棧溪一帶太魯閣人抗清,清朝遂發動對三棧溪一帶太魯閣部落的鎮壓,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
太魯閣族的沙卡亨社,位在花蓮縣木瓜溪上游的部落,文獻上屬於太魯閣族的巴督蘭蕃,是太魯閣戰役中對抗日軍最頑強的部落之一,在這次日本大規模的入侵行動中,明知人力、武力的不對稱,仍然為了堅守家園及土地而奮力抵抗,並給予不熟悉山林作戰的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