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6日 · 該份調查指出有過提出離職經驗的勞工中有73.3%不會說出真正的離職理由最常用的理由是職涯規劃」,或者家庭因素」、「進修計畫」;58.8%曾經在提出離職後遇到來自公司的刁難該份調查發現勞工提出離職後最常遇到的公司刁難情境包括找不到人為藉口延後離職日交接未完成為由延後離職日主管開始冷言冷語離職日前工作量暴增找藉口扣發或延後發薪。 在企業方面,7成2公司會對欲離職員工進行面談,了解離職原因,員工離職原因大多為:薪資、工作內容、工作壓力和獎金分紅等問題。 經過離職面談後,近6成員工會被慰留成功。

  2. 2019年4月10日 · 記者李雅雯台北報導勞工簽訂約聘定期約型態為現行非典型就業型態中的其中1種由於勞工約聘定期約滿離職後不一定能獲得即刻接軌的工作機會時而有勞工問約聘定期約滿離職算非自願離職嗎」;勞保局指出就業保險被保險人因為定期契約結束而離職其若逾1個月未能就業且離職前1年內契約期間合計滿6個月以上可視為非自願離職可依照規定申請失業給付。 根據勞保局官員解釋,失業給付為就業保險給付的1種,約聘勞工參加就業保險達一定年資,其在約聘定期約滿離職後,若超過1個月仍未找到工作,而且其離職前1年內的契約期間合計滿6個月以上,即符合非自願離職界定(例如A在過去1年的上半年有4個月約聘定期工作、下半年另有4個月約聘定期工作,契約期間合計滿6個月以上)。

  3. 2019年3月25日 · 記者黃捷/專題報導. 經營公司不容易,老闆付出薪水,當然希望員工盡心盡力。 但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員工人數越多,難免存在「老鼠屎」。 或者因為虧損、業務緊縮,不得不開除冗員,引發勞資糾紛。 縱使公司裁員都有其理由,但若違背「最後手段性原則」挨告,恐遭法院打臉,不僅浪費心力打官司,還得賠償薪資及資遣費。 未先採輕微懲戒 研華敗訴. 錢姓男子2014年9月間應徵上市電腦公司研華科技的管理課長,每月薪資5萬3,000元。 工作5個月後,卻遭公司以無法勝任為由資遣。 錢男認為自己沒有疏失,反指主管要求處理業務範圍外工作,被他拒絕才會資遣報復。 勞資調解破局後,錢男向法院訴請僱傭關係存在。 桃園地院審理時,公司表示應徵時就已告知工作內容,包括維修、外購品、倉庫等物料管理。

  4. 2020年11月6日 · 記者張文川台北報導IBM台灣分公司經理高啟輔5年前向公司申請留職停薪屆滿1年期限前公司卻以沒有職缺為由將他視為自願離職他提民事勞資訴訟確認僱傭關係一審台北地院判高敗訴二審高等法院逆轉改判雙方僱傭關係存在IBM須讓高男復職並補發薪資本息和勞退提撥金等共900萬餘元最高法院駁回IBM上訴全案確定。 高啟輔提告指出,他1996年起至IBM工作,擔任系統工程師,曾於2008年獲選「台灣100 MVP最有價值經理人」,2015年3月調升為GTS經銷通路業務發展經理,月薪16萬5741元,同年7月軟體部門總經理邀他轉調至軟體部,同年10月公司突然以軟體部門人事凍結為由,終止轉職程序,而他原本的業務經理職務也被別人補實。

  5. 2024年4月23日 · 勞保局提醒依照勞工退休金條例第14條規定勞工在每月工資6%範圍內自願提繳的退休金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所得課稅勞工朋友若於112年度自願提繳退休金今年報稅時應留意該筆自提金額是否已自薪資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如發現未扣除或金額有誤須儘速通知事業單位向各所轄國稅局分局或稽徵所申請更正以免多繳稅款。 此外,參與勞(就、職)保、農(職)保、國保被保險人,每月的保費可列入每人2.4萬元的保險費列舉扣除額中。 勞保局表示,相關保費資料都由勞保局提供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若被保險人以網路申報綜合所得稅,系統將自動顯示 112 年度可扣抵保險費總金額,無須另行檢附繳費資料。

  6. 2021年3月30日 · 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副司長陳文宗表示勞工遇到公司無預警地倒閉歇業或雇主行蹤不明等狀況恐難以取得離職證明可以向地方勞政主管機關提出申請經過查證屬實後將會協助勞工開立離職證明文件以確保勞工權益陳文宗指出另有些狀況是勞資對於離職原因有歧見勞工認為應該開非自願離職證明雇主卻另有看法這類情況可以向地方勞政主管機關申請調解憑調解受理文件勞工可先提出失業給付申請不用等待爭議結果確定去年這類案件有899件。 起於離職原因有歧見的勞資爭議調解案件,近些年每年平均8百多件,2009年因為金融海嘯,當年該類調解案件則是高達1726件。 勞工可以憑調解受理文件申請失業給付,為了避免其給付權益受到影響,若在爭議結果確定後,認定當事人未符合失業給付請領規定,仍必須返還已領取的失業給付。

  7. 2005年3月1日 · 勞委會指出在提撥足額退休準備金的前提下員工若全數轉入新制雇主領回的全數勞工退休準備金不列入當年營業收入因此結清員工年資及鼓勵員工轉入勞退新制有助於企業聘僱優秀人才並重新檢視員工結構及素質有別於現行勞基法齊頭式退休金發放方式企業將可為個別員工提繳差異化費率獎勵及網羅工作能力佳的人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記者丁勻婷╱專題報導 在5萬多家事業單位按月提撥下,勞工退休準備金累計達3000億餘元,歷年來企業總抱怨,得替所有聘僱員工提繳勞退準備金,但國內企業壽命平均10餘年,勞工也未必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