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20日 · 之,指示代名詞,代上文「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譯文: 這起伏盪漾的海洋,美麗的寶島,我們先王先民的偉大使命,實在是依託在這裡了。

  2. 婆娑 美麗,我 先王 先民 之 景命,實 式 憑 之。 .段落語譯 深思 著 我們 的 祖先 , 渡過 大海 , 進入 荒蕪 偏僻 的 地方 , 來 開墾 臺灣 這 塊 土地 , 為 了 後代 子孫 的 生活 創造 了 萬年 的 基業 , 他們 開疆 闢 土 的 功勞 真是 偉大 啊 !

  3. 2015年2月10日 · 曼妙 盤旋的海洋,美麗迷人的寶島 ( 明 世宗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年),葡萄牙人佔據澳門港,往來於中國各海口間貿易,遙望臺灣林木青翠,因而稱為「 Formosa 」,音譯「福爾摩沙」,意即美麗之島 ),這是我們先王先民 偉大使命永遠依託的所在 呵。

  4. 2018年3月12日 · 婆娑 (舞動,起伏) 之洋,美麗之,我先王先民之 景 (偉大) 命,實式 (依託) 憑 (依託) 之 (此,指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譯文: 這波濤騰湧的海洋,美麗迷人的寶島,實在是我們先王先民的偉大使命所依託的地方。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原文
    • 作者簡介

    《台灣通史序》,文章名,作者是連橫,是連橫《台灣通史》的序言。文章介紹了寫作的緣由和對歷史的看法等。台灣地區直至今日,還把《台灣通史序》作為課文列入國語教材。

    •中文名:台灣通史序

    •作者:連橫

    •屬於作品:《台灣通史》

    •作品部分:序言

    •內容:介紹寫作的緣由和對歷史的看法等

    •地位:列入台灣地區國語教材

    台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台、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台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夫台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台灣氣象一新矣。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采;然則台灣無史,豈非台人之痛歟?

    顧修史固難,修台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是台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台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台灣文獻於是乎在。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連橫(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出生於台灣台南,福建漳州龍溪縣人,祖籍祖籍湖北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先祖連南夫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劍花室詩集》,同時也是台灣日據時期的著名詩人。

  5.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大正七年 秋八月朔日,臺南 連橫 雅堂自序於劍花室。 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6年逝世,在 美國 以及版權期限是 作者終身加80年 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 公有領域 。

  6. 西嶼落霞:西嶼位於昔日臺灣縣境,即 澎湖群島 的 漁翁島。 斐亭聽濤:斐亭位於昔日 臺灣府 城(今臺南市) 臺廈道 衙署後院,為 高拱乾 所建。 澄臺觀海:澄臺位於昔日臺灣府城(今臺南市)臺廈道衙署後院,為高拱乾所建 [3]。 由於當時臺灣已開發的地方不多,因此取景也自然而然地受到限制,大部分景色均位於今 臺南市 附近。 以今日的觀點而言,實難以代表全臺灣的景色分佈狀況。 1747年(乾隆12年)《重修臺灣府志》中有「臺灣𨛦治八景圖」,與前述的八景相同,是臺灣八景最早的圖繪表現 [4]。 1752年臺邑八景. [編輯] 1752年(乾隆17年)《重修臺灣縣志》中有「臺邑八景」: 日治時代. [編輯] 1913年臺灣八景.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