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1月14日 · 夏天漸熱蚊子出沒,小孩被蚊子咬紅腫不消、被蚊子咬腫一大包的情況,可能是與過敏相關的「血管性水腫」。 本文分享被蚊子叮怎麼消腫、蚊子叮止癢方法,希望讓家長更加了解小孩被蚊子叮咬的照護方法。

  2. 2023年7月21日 · 親子天下參考醫師與專家的建議,整理了 10 種常見的蚊蟲叮咬症狀與處理方式,想知道被身上的紅腫小點是什麼蟲咬的、對應的處理方式、可能併發症、預防方法等,可以點下面表格中的蚊蟲名稱,快速到詳細說明的內容處。 10 種常見蚊蟲叮咬症狀與處理方式. 蚊子常見出沒地點、叮咬傷口樣貌及處理方式。 插畫:劉茵琪. 生活中有不少會叮咬的小蟲,最常見的莫過於蚊子了,尤其隨著夏天的到來,蚊子叮咬與嗡嗡聲常讓人不勝其擾,除了癢癢腫塊之外,各種蚊媒傳染病也不容大意! 叮咬傷口:皮膚會出現紅腫的膨疹。 症狀:叮咬處感到紅腫搔癢。 併發症:登革熱、茲卡病毒、日本腦炎、瘧疾、屈公病等疾病都可能經病媒蚊傳染。

  3. 2020年7月26日 · 小孩被蚊子咬腫一大包還發紅! 血管性水腫&蜂窩性組織炎該怎麼分? 夏天充滿蚊子大軍,偏偏孩子的皮膚敏感又脆弱,只要被叮就會腫成一大包,不少爸媽都擔心會不會是蜂窩性組織炎?

  4. 2023年12月11日 · 小孩被蚊子咬的腫包特別大、有硬塊,主要是因為小孩對蚊子唾液特別敏感。 人體在接受外來過敏原時,通常會經歷以下4個階段: 初次接觸:當嬰兒初次被蚊子叮咬時,通常不會出現明顯腫包,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還不認識蚊子唾液,但經過叮咬後,免疫系統就會建檔,對蚊子唾液進行致敏化(Sensitization),以預備未來的侵犯。 過敏反應:若嬰兒再次被蚊子叮咬,此時免疫系統已經認識敵人了,就會產生免疫反應:叮咬處約3~4小時就會腫起,並在24~36小時內達到最腫;若再被多咬幾次,身體免疫反應會更激烈,腫得更快也更大。 去致敏化:經過數次的過敏反應後,若身體持續被蚊子叮咬,免疫系統也認定蚊子唾液對人體並無大害,便會開始去致敏化,降低各種過敏反應。

  5. 2017年6月27日 · 一旦發現孩子被蚊蟲叮咬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冰敷,冰敷可以抑制皮膚的反應,也就不會讓皮膚紅腫的過於厲害,亦能降低搔癢的感覺,但如果直接拿冰塊敷對孩子來說太過刺激,建議可以將冰塊裝在塑膠袋裡,再以毛巾包裹後再放置患處就可以囉~ 許多人都會使用蘆薈來止癢,因為有涼感可以舒緩搔癢的感覺,效果與冰敷相近,能減少局部發炎反應,且蘆薈膏相較天然,又有防護、保濕功能,孩子可以使用。 但不建議塗抹在已經有傷口的患部,因為傷口太大還是必須施打抗生素,才不會併發更嚴重的感染。 以西醫來說,最常見的止癢藥物通常是類固醇,醫師會針對寶寶開立吸收到血液裡百分比較低的劑量,只要於患部塗抹薄薄一層即可,如果覺得孩子的紅腫處較為消除,就不需要繼續擦拭,使用個1、2天,並不需要擔心副作用問題。

  6. 2023年12月7日 · 蚊蟲叮咬對嬰兒和幼兒是一個常見但令人困擾的問題,這種叮咬可能導致紅腫硬塊、水泡、瘙癢和過敏反應,讓孩子和父母都感到焦慮。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蚊蟲叮咬的定義、它對寶寶的影響以及如何區分不同的蟲咬,並提供一些蚊蟲叮咬 ...

  7. 2021年10月15日 · 漸漸邁入夏季,蚊子越來越多了,奇蹟媽咪們紛紛詢問,家中的小嬰兒(寶寶)被蚊子叮咬紅腫不消該怎麼辦? 要如何讓幫他止癢呢? 因而我們來分享一下:嬰兒被蚊子叮咬常見的3個問題,跟解決的方法~希望對於爸媽們有所幫助!

  8. 2023年7月21日 · 被蚊子叮之後,人體皮膚可能出現紅腫或是發熱狀況,叮咬處也可能出現從傷口處向外擴散的紅色條紋。 如果蚊子叮咬後,不小心抓傷傷口,更可能導致細菌進一步感染,皮膚下出現膿包等。

  9. 漸漸邁入夏季,蚊子越來越多了,社團媽咪們紛紛詢問,家中的小嬰兒(寶寶)被蚊子叮咬紅腫不消該怎麼辦?要如何讓幫他止癢呢?因而我們來分享嬰兒被蚊子叮咬常見的4個問題,緩解紅、腫、癢症狀、防蚊的好方法~希望對於爸媽們有所幫助!

  10. 2022年4月10日 · 醫師指出,兒童被蚊蟲叮咬容易出現過敏造成的血管性水腫,常會造成很誇張的腫脹,容易和蜂窩性組織炎搞混。 他表示,蜂窩性組織炎通常會發燒、疼痛且不太會癢;血管性水腫則幾乎不會發燒或疼痛,且通常會癢。 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陳映庄在臉書粉專「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發文表示,血管性水腫是一種發生在比較深層的真皮與皮下組織過敏反應 ,叮到眼皮常會腫到張不開、叮到耳朵會變成招風耳。 不過隨著長大,反應會越來越小,通常5-6歲以上就不太會有了。 陳映庄指出,因血管性水腫外觀會很腫,常會被誤認為是蜂窩性組織炎,但只要用對抗過敏的藥物,症狀很快就會改善。 蜂窩性組織炎是一種皮膚深層的細菌感染,嚴重時有可能引發敗血症致命。 為協助民眾分辨,陳映庄列出兩者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