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男同性戀 (英語: gay)是一種 單性戀,一般指傾向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親密關係的 男性,或以此 性取向 作為主要的自我 性向認同 的現象或行為。 男同性戀者通常是身體與生理構造與其他性取向的 男性 無異,唯獨 心理 和 生理 上受同性所吸引的 順性別者。 如果 性別認同 不認為自己是男性的男性有可能不認為自己屬於男同性戀,例如順利實施 變性手術 的 跨性別女性 可能認為自己屬於異性戀,即 直女,而在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於男性之間的性關係。 [1] 現今男同性戀者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然受到嚴重的歧視,例如亞洲、非洲以及中東地區。

  2. 摯愛社區-中文男同志社區論壇,提供專屬同志的交友專區,還有優質的影音資源。.

  3. 2016年11月22日 · 性別相關行為(或稱「性別角色行為」,sex/gender role behavior),是指個體的行為是否與社會中常見的男/女行為一致。 派德森所回顧的文獻一致地指出同志家庭與異性家庭的子女在這個向度上也沒有差異。 不過亦有 研究顯示,同志家庭的兒童在遊戲時,比較不會落入傳統性別分化的窠臼裡(例如:女孩一定要扮家家酒,男孩一定要玩工具組;女孩一定怕髒,男孩一定喜歡推擠打鬧)。 這個「不落入窠臼」的研究,有時會被誤讀為「同志家庭的孩子會變得男不男、女不女」。 但事實上,該研究反映的是同志家庭的孩子對性別的理解比較不僵化。 試想:家裡有個貼心會照顧人的暖男兒子,或是有個像《勇敢傳說》(Brave)裡梅莉妲公主那樣敢於接受挑戰的女兒,難道不好嗎?

  4. 2019年8月23日 · 由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所創辦的「家庭接受計畫」 (Family Acceptance Project),是一個幫助父母如何適當回應同志孩子的組織。 他們所做的一份研究顯示:比起受到家裡支持的同志族群,青少年階段因為同志身分而被父母拒絕者,在約二十五歲時有高八倍的機率具自殺傾向、超過六倍機率得到憂鬱症、超過三倍的機率使用毒品,以及超過三倍的機率感染愛滋病。 也就是說,當父母堅持反對、或是試圖想要改變孩子性向時,會造成孩子嚴重的負面身心健康影響。 相反的,當父母能夠支持和接受孩子時,則能夠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一份2010年的研究就顯示,當同志孩子能夠受到家裡的支持時,他們有更高的自尊心、並且有較低的機會出現憂鬱症、自殺傾向、愛滋病、或是藥物酒癮問題。

  5. 2017年1月8日 · 要接受孩子是同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受也可能不是一瞬間能做到,而是一個過程。. 研究顯示,家長的拒絕會造成同志青少年在成年後許多負面身心影響,而你的支持,能夠讓你的孩子成為一位身心健康的人。. 文:留佩萱. 如果有一天,你的 ...

  6. 很多父母無法坦然接受小孩同志,懷抱能矯正孩子性向的期待。徐志雲指出,20世紀時,曾有許多人嘗試改變同志的性傾向,但經過各種醫學研究分析,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能夠真的改變性傾向。

  7. 男同性戀 (英語: gay)是一種 单性恋,一般指倾向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親密關係的 男性,或以此 性取向 作為主要的自我 性向認同 的現象或行為。 男同性戀者通常是身體與生理構造與其他性取向的 男性 無異,唯独 心理 和 生理 上受同性所吸引的 順性別者。 如果 性別認同 不認為自己是男性的男性有可能不認為自己屬於男同性戀,例如順利實施 變性手術 的 跨性別女性 可能認為自己屬於異性戀,即 直女,而在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於男性之間的性關係。 [1] 現今男同性戀者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然受到嚴重的歧視,例如亞洲、非洲以及中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