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 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2. 屈原涉江》原文和翻译.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涉江一般指本詞條

    《九章·涉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晚年的作品。此詩可分為五段。第一段述說自己高尚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闡明這次涉江遠走的基本原因;第二段敘述一路走來,途中的經歷和自己的感慨;第三段寫進入漵浦以後,獨處深山的情景;第四段從自己本身經歷聯繫歷史上的一些忠誠義士的遭遇,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第五段批判楚國政治黑暗,邪佞之人執掌權柄,而賢能之人卻遭到迫害。全詩寫景抒情有機結合,比喻象徵運用嫻熟,體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水平。

    •作品名稱:九章·涉江

    •作品別名:涉江

    •創作年代:戰國末期

    •作品出處:《楚辭》

    •文學體裁:騷體詩

    •作者:屈原

    九章·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1,年既老而不衰2。

    帶長鋏之陸離兮3,冠切雲之崔嵬4,被明月兮佩寶璐5。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6,吾方高馳而不顧7。

    駕青虬兮驂白螭8,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9。

    登崑崙兮食玉英10,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詞句注釋

    1.奇服:奇偉的服飾,是用來象徵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品行的。 2.衰:懈怠,衰減。 3.鋏(jiá):劍柄,這裡代指劍。長鋏即長劍。陸離:長貌。 4.切云:當時一種高帽子之名。崔嵬:高聳。 5.被:同“披”,戴著。明月:夜光珠。璐:美玉名。 6.莫余知:即“莫知余”,沒有人理解我。 7.方:將要。高馳:遠走高飛。顧:回頭看。 8.虬:無角的龍。驂:四馬駕車,兩邊的馬稱為驂,這裡指用螭來做驂馬。螭(chī):一種龍。 9.重華:帝舜的名字。瑤:美玉。圃:花園。“瑤之圃”指神話傳說中天帝所句的盛產美玉的花園。 10.英:花朵。玉英:玉樹之花。 11.夷:當時對周邊落後民族的稱呼,帶有蔑視侮辱的意思。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國南部的土著。 12.旦:清晨。濟:渡過。湘:湘江。 13.乘:登上。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反顧:回頭看。 14.欸(āi):嘆息聲。緒風:餘風。 15.步馬:讓馬徐行。山皋:山岡。 16.邸:同“抵”,抵達,到。方林:地名。 17.舲(líng)船: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 18.齊:同時並舉。吳:國名,也有人解為“大”。榜:船槳。汰:水波。 19.容與:緩慢,舒緩。 20.淹:停留。回水:迴旋的水。這句是說船徘徊在迴旋的水流中停滯不前。 21.陼:同“渚”。枉陼: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帶。 22.辰陽:地名,在今湖南辰谿縣西。 23.苟:如果。端:正。 24.傷:損害。這兩句是說如果我的心是正直,即使流放在偏僻荒遠的地方,對我又有什麼傷害呢? 25.漵浦:漵水之濱。儃佪:徘徊。這兩句是說進入漵浦之後,我徘徊猶豫,不知該去哪兒。 26.如:到,往。 27.杳:幽暗。冥冥:幽昧昏暗。 28.狖(yòu):長尾猿。 29.幽晦:幽深陰暗。 30.霰:雪珠。紛:繁多。垠:邊際。這句是說雪下得很大,一望無際。 31.霏霏:雲氣濃重的樣子。承:瀰漫。宇:天空。這句是說陰雲密布,瀰漫天空。 32.終窮:終生困厄。 33.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所說的“楚狂接輿”,與孔子同時,佯狂傲世。髡(kūn)首:古代刑罰之一,即剃髮。相傳接輿自己剃去頭髮,避世不出仕。 34.桑扈:古代的隱士,即《論語》所說的子桑伯子,《莊子》所說的子桑戶。臝:同“裸”。桑扈用驘體行走來表示自己的憤世嫉俗。 35.以:用。這兩句是說忠臣賢士未必會為世所用。 36.伍子:伍子胥,春秋時吳國賢臣。逢殃:指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害。吳王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逼迫伍員自殺。 37.比干:商紂王時賢臣,一說紂王的叔伯父,一說是紂王的庶兄。傳說紂王淫亂,不理朝政,比干強諫,被紂王剖心而死。菹醢(zūhǎi):古代的酷刑,將人跺成肉醬。此二字極雲比干被刑之慘酷。 38.皆然:都一樣。 39.董道:堅守正道。豫:猶豫,踟躇。 40.重:重複。昏:暗昧。這句是說必定將終身看不到光明。 41.鸞鳥、鳳凰:都是祥瑞之鳥,比喻賢才。這兩句是說賢者一天天遠離朝廷。 42.燕雀、烏鵲:比喻諂佞小人。 43.堂:殿堂。壇:祭壇。比喻小人擠滿朝廷。 44.露申:一做“露甲”,即瑞香花。辛夷:一種香木,即木蘭。 45.林薄:草木雜生的地方。 46.腥臊:惡臭之物,比喻諂佞之人。御:進用。 47.芳:芳潔之物,比喻忠直君子。薄:靠近。 48.陰陽易位:比喻楚國混亂顛倒的現實。 49.當:合。 50.懷信:懷抱忠信。佗傺:惆悵失意。 51.忽:恍惚,茫然。

    白話譯文

    我自幼就喜歡這奇偉的服飾啊,年紀老了愛好仍然沒有減退。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頭上戴著高高的切雲帽。身上披掛著珍珠佩戴著美玉。世道混濁沒有人了解我啊,我卻高視闊步,置之不理。坐上駕著青龍兩邊配有白龍的車子,我要同重華一道去週遊仙境。登上崑崙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與天地啊同壽,我要和日月啊同樣光明。 可悲啊,楚國沒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過長江和湘水了。在鄂渚登岸,回頭遙望國都,對著秋冬的寒風嘆息。讓我的馬慢慢地走上山崗,讓我的車來到方林。坐著船沿著沅水向上游前進啊!船夫們一齊搖槳划船。船緩慢地不肯行進啊,老是停留在迴旋的水流里。清早我從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陽。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地方,又有何妨? 進入漵浦我又遲疑起來啊,心裡迷惑著不知我該去何處。樹林幽深而陰暗啊,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山嶺高大遮住了太陽啊,山下陰沉沉的並且多雨。雪花紛紛飄落一望無際啊,濃雲密布好像壓著屋檐。可嘆我的生活毫無愉快啊,寂寞孤獨地住在山裡。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志。 接輿剪去頭髮啊,桑扈裸體走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伍子胥遭到災禍啊,比干被剁成肉泥。與前世相比都是這樣啊,我又何必埋怨當今的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猶豫啊,當然難免終身處在黑暗之中。 尾聲:鸞鳥、鳳凰,一天天遠去啊;燕雀、烏鵲在廳堂和庭院裡做窩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叢生的地方啊;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卻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晝變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時候啊。我滿懷著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飄然遠行他方。

    關於此篇的寫作時間,則有許多分歧,大概有以下四種意見:一說是作於楚懷王時期,這種意見以汪瑗為代表,汪璦《楚辭集解》認為此篇“末又援引古人以自慰,其詞和,其氣平,其文簡而潔,無一語及壅君讒人之怨恨,其作於遭讒人之始,未放之先歟!與《惜誦》相表里,皆一時之作”。第二種說法是作於楚頃襄王初年,如林雲銘《楚辭燈》說作於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戴震《屈原賦注》也說:“至此重遭讒謗,濟江而南,往斥逐之所。蓋頃襄王復遷之江南時也。”第三種意見認為作於被放逐期間,時約頃襄王九年(公元前290年)左右,如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說“《涉江》《哀郢》,皆頃襄時放於江南所作,然《哀郢》發郢而至陵陽,皆自西往東。《涉江》從鄂渚入漵浦,乃自東北往西南,當在既放陵陽之後”,又說:“頃襄即位,自郢放陵陽。……居陵陽九年...

    整體賞析

    《九章·涉江》全篇一般分為五段。 從開頭至“旦余濟乎江湘”為第一段,述說自己高尚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闡明這次涉江遠走的基本原因,“奇服”、“長鋏”、“切雲”之“冠”、“明月”、“寶璐”等都用以象徵自己高尚的品德與才能,蔣驥說:“與世殊異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自流放以來,屈原的年齡一天天大起來,身體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可他為楚國的進步的努力絕沒有放棄過,朱熹說:“登崑崙,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養之潔。”(《楚辭集注》)他堅持改革,希望楚國強盛的想法始終沒有減弱,決不因為遭受打擊,遇到流放而灰心。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獨。“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自己的高行潔志卻不為世人所理解,這真使人太傷感了。因此,決定渡江而去。 從“乘鄂渚而反顧兮”至“雖僻遠之何傷”為第二段,敘述一路走來,途中的經歷和自己的感慨。“乘鄂渚”四句,言自己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途,又放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方林(亦在今長江北岸)才把車子停住。“乘舲船”四句言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與漩渦中艱難行進,儘管船工齊心協力,用槳擊水,但船卻停滯不動,很難前進,此情此景正如詩人自己的處境。“朝發枉陼”四句,接寫自己的行程,早上從枉陼出發,晚上到了辰陽,足有一日行程,行程愈西,作者思想愈加堅定。他堅信自己的志向是正確的,是忠誠的,是無私的。同時,堅信無論如何的艱難困苦,自己都不感到悲傷。 從“入漵浦余儃佪兮”至“固將愁苦而終窮”為第三段,寫進入漵浦以後,獨處深山的情景。“入淑浦”四句言已進入漵浦。漵浦在辰陽的萬山之中。這裡深林杳冥,榛莽叢生,是猿狖所居,而不是人所宜去的地方。“山峻高”四句寫深山之中,雲氣瀰漫,天地相連,更進一步描繪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極少人煙的景象。這是對流放地的環境的形容誇張,也是對自己所處政治環境的隱喻,為下文四句作好鋪墊。“哀吾生之無樂兮”四句言自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和生活環境當中,是無樂可言了。然而就是這樣,也絕不改變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與生活習慣,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妥協變節。 從“接輿髡首兮”至“固將重昏而終身”是第四段,從自己本身經歷聯繫歷史上的一些忠誠義士的遭遇,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論語·微子》說:“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戰國策·秦三》說:“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發而為狂。”接輿被髮佯狂,是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的表示。《孔子家語》說桑扈“不衣冠而處”,也是一種玩世不恭,不與統治者合作的行為。“接輿”六句是通過兩種不同類型的四個事例來說明一個觀點:接輿、桑扈是消極不合作,結果為時代所遺棄;伍員、比干是想拯救國家改變現實的,但又不免殺身之禍,所以結論是“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與前世而皆然兮”四句說自己知道,所有賢士均是如此,自己又何怨於當世之人!表明自己仍將正道直行,毫不猶豫,而這樣勢必遭遇重重黑暗,必須準備在黑暗中奮鬥終身。 “亂曰”以下為第五段。批判楚國政治黑暗,邪佞之人執掌權柄,而賢能之人卻遭到迫害。“鸞鳥鳳凰”四句,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鳳凰是古傳說中的神鳥,這裡比喻賢士。“燕雀烏鵲”用以比喻小人。“露申辛夷”四句言露申辛夷等香草香木竟死於叢林之中,“腥臊”比喻奸邪之人陸續進用,而忠誠義士卻被拒之門外。“陰陽易位”四句更點出了社會上陰陽變更位置的情況,事物的是非一切都顛倒了,他竟不得其時。不言而喻,他一方面胸懷堅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又感到失意徬徨。既然齷齪的環境難以久留,他將要離開這裡遠去。 這首詩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中有一大段記行文字。這段文字描繪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為中國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紀行詩歌,對後世同類詩歌的創作發生了影響。詩中景物描寫和情感抒發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詩歌的第二段,通過行程、景物、季節、氣候的描寫和詩人心靈思想的抒發,刻畫了一位飽經滄桑,孤立無助,登上鄂渚回顧走過的道路的老年詩人的形象,又展示了一葉扁舟在急流漩渦中艱難前進的情景,舟中的逐臣的心緒正與這小船的遭遇一樣,有著抒發不完的千絲萬縷的感情。而詩歌第三段進入漵浦之後的深山老林的描寫,襯托出了詩人寂寞、悲憤的心情,也令人扼腕。此篇比喻象徵手法的運用也十分純熟。詩歌一開始,詩人便採用了象徵手法,用好奇服、帶長鋏、冠切雲、被明月、佩寶璐來表現自己的志行,以駕青虬驂白螭、游瑤圃、食玉英來象徵自己高遠的志向。最後一段,又以鸞鳥、鳳凰、香草來象徵正直、高潔;以燕雀、烏鵲、腥臊來比喻邪惡勢力,充分抒發了詩人內心對當前社會的深切感受。

    名家點評

    王逸:“此章言己佩服殊異,抗志高遠,國無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嘆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楚辭章句》) 汪瑗:“此篇言己行義之高潔,哀濁世而莫我知也。欲將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寧甘愁苦以終身,而終不能變心以從俗,故以‘涉江’名之,蓋謂將涉江而遠去耳。”(《楚辭集解》) 洪興祖:“此章言己佩服殊異,抗志高遠,國無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嘆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楚辭補註》) 王夫之:“《涉江》,自漢北而遷於湘沅,絕大江而南也。此述被遷在道之事。山川幽峭,灘磧險遠,觸目興懷。首言己志行之貞潔、謀國之遠達而不見知。次引義命以自安。而終之以君之不明、奸邪誤國。此雖欲強自寬抑而有所不能。所怨者非一己之窮困也。” (《楚辭通釋》) 馬茂元:“本篇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首句“年既老”可證。篇中敘寫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獨處深山的情景,故以‘涉江’名篇。” (《楚辭選》) 姜亮夫:“此章言自陵陽渡江而入洞庭,過枉陼、辰陽入漵浦而上焉,蓋紀其行也。發軔為濟江,故題曰《涉江》也,……文義皆極明白,路徑尤為明晰。”(《屈原賦校注》)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5. 涉江作者: 屈原. 《 楚辭 》 九章. 《 文選 》 卷第三十三. 姊妹計劃: 數據項.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寶璐。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 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 步余馬兮山皐,邸余車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 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 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6.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7. 涉江电子全文,全文检索、相关于涉江的讨论及参考资料。有简体字版、繁体字版、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