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3月30日 ·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 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之義為「體性週遍曰普,隨緣成德曰 ...

  2.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何等為十?.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善財白言:「大聖 ...

  3. 普賢十大願」是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所發下的十大願行,以此做為圓滿佛果的修行法門,因此後來的佛教徒,也把「普賢十大願」作為自己的修行目標。

  4. 普賢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禮敬」:由心恭恭敬敬,運於 身口,而遍行禮拜。 反之為慢拜. 身拜跪,口雖持名,心則重重妄 想,實則功德微少。 依普賢行願能除慢障,必起敬意, 統領身語意業。 以身業敬者,為顯佛有天眼通故 以語業敬者,顯佛有天耳通故 以意業敬者,顯佛有他心通故 常修禮敬,一心不亂,能深入法性. 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 定見佛。 『心中憶佛,名為修慧 身跪口念,名為修福福慧雙修,則禮敬之事畢矣。 普賢如是禮敬,即為普賢行願 普賢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 普賢乃眾生心中之普賢 眾生乃普賢心中之眾生. 二者稱讚如來.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具 三身( 法身、報身、應化身) 禮敬之中,以身業禮,以口業讚, 以意業敬,是則名為三業供養。

  5.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6. 普賢菩薩為大眾揭示,若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及普皆迴向。 菩薩即是以此十大行願,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古德云:「行如山,願如海」,願與行如鳥雙翼,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經云:「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大乘菩薩,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此十大願,是普賢菩薩的弘誓,菩薩即此大願,於自證之心性中,發起「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之大行,利樂一切眾生;因此願行而生起不可思議大智慧,超越一切世出世間的束縛,證入解脫境界。

  7. 2011年3月23日 · 佛菩薩慈悲,把無量無邊普賢普菩薩的行持,歸納為十個綱領,就是賢行願。 (一)禮敬諸佛. 諸佛是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 禮敬是平等的禮敬,真誠的禮敬。 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尊敬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是諸佛。 佛在經上說得很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做佛,這是佛對我們說的。 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講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很難體會。 說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我們能體會,他現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將來會成佛。 說現在就是佛,很難體會,但是佛所講的是事實。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怎麼能不恭敬? 怎麼能不尊重? 但我們沒有做到,不但沒做到,甚至連父母、老師、同學都瞧不起,以這種心態念佛,怎麼能往生?

  8. 本文將略述普賢十願之首兩個大願,望諸位共同加勉,共同向無上菩提邁進!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的地位極為重要,其在《華嚴經》(晉代譯本六十卷本)的第一會、第六會、第七會以及第八會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9. 普賢菩薩十大願,出自《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描述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啟發,往南遊歷諸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之後,受學於普賢菩薩,成就佛道的修行內涵。

  10. 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大行: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種廣大行。何等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