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我們以為的失去,往往只是一段去蕪存菁的過程。高嘉岳跟長跑 12 年的女友分手後,晚上翻著台灣暢銷作家阿飛《只要好好過日子》時,書中提到的一句話。
    • 有時候你覺得困難,就是自己在嚇自己。高嘉岳的爸爸高正隆(喜翔飾)與媽媽陳麗英(楊貴媚飾)吵架,索性把家族事業早餐店關起來不做了,在早餐店幫忙的三弟高嘉凱(林哲熹飾)頓時失去生活的重心。
    • 有生之年,能夠長那麼大算不錯了。事業與愛情皆不順遂下,高嘉岳寫下告別家人的遺書,這句話原本是反映他對人生的消極態度。然而,故事走向後來發生變化。
    • 你就是想太多了啦!其實這個世界少了我們任何一個,也不會停止轉動。陳麗英想跟團旅行,但考慮到家中早餐店需要人手協助而作罷。高嘉岳就勸母親,別把所有責任往肩上扛,認為每件事非要有你不可,應該適時放下這些負擔。
    • 想像自己來日無多,逼問出最渴望的目標
    • 模擬自己的告別式,最終你想留下什麼?
    • 願意拿生命交換的事,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珍妮佛.艾斯特(Jenifer Estess)就是一夕間突然要面對自己即將死亡的真實案例。這位滿懷抱負的戲劇製作人,35 歲時被診斷出漸凍人症(ALS),預計只能再活 3~5 年。 許多人建議艾斯特的家人,可以開始為她準備後事,但是她的姊妹卻不願放棄,努力尋找治癒的方法,並募款資助先進的醫學研究,夢想著有一天 ALS 患者不用像她們一樣無助。 六年後,艾斯特不幸離世,但是這場硬仗並未停歇,她的姊妹仍然持續投入,為她們的理想奮鬥到最後一刻。 或許,這一家人是被逼到絕境了,才展開這一系列與命運搏鬥的行動。不過,柯普朗在書中引述這個故事,正是要期許每個人,能在自己的身心都健全、資源也最充足的情況下,事先透過想像「自己來日無多」,追尋自己的理想與願景。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提出的「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概念,也是常見的極端假設性問題之一。 柯維請讀者假設自己現在正要去參加一位至親的喪禮,抵達現場後,發現親友們齊聚一堂,竟然是為了向你告別。當下,你最希望親朋好友怎麼描述你的一生呢? 柯維指出,透過預想自己到了生命盡頭,可以發掘出人們最根深柢固的價值觀,進而探究出最終願景。 柯普朗在《領導最好的自己》中,還提出了以下幾個假想情境,看看在如此極端的情境下,你最執著、最在乎的事會是什麼? 1. 如果只剩下一年生命,你會怎麼度過? 2.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讓自己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你會從事什麼事業? 3. 如果知道自己未來絕對會成功,你會選擇什麼工作? 4. 想像你跟兒孫分享豐...

    市中心有兩棟 50 公尺的高樓,相隔 11 公尺。如果有人能走過橫跨這兩棟高樓屋頂間約 30 公分寬、3 公分厚的木板,我保證給他 500 萬美元獎金,你有興趣嘗試嗎? 這是我經常在工作坊中提出的問題,通常大家都興趣缺缺,30 人可能只有 1 個人舉手;接著,我把獎金提高到 5000 萬美元,這時,有四、五人舉起手來。於是我再次改變假設情況:如果為了搶救家人生命,你必須從木板上走過去,誰願意冒這個險?結果不難猜想,每個人都把手舉了起來。 透過這個小練習,洛爾想傳遞的訊息,並非要我們將「避免家人受傷害」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而是想讓大家知道,當生命裡有個偉大目標時,我們會多麼願意為它付出一切,去冒險、去改變,甚至犧牲生命。 當獎賞是巨額獎金時,很少人願意鋌而走險,但是當木板的彼端站著親愛的家人時...

  1. 2019年9月5日 · 有生之年這麼短,還沒有遇見更好的人,沒有做更喜歡的事,便沒有資格任性。 所以要一直往上走,去看你想看的風景,去做一個純粹的、不必附庸於他人的人。

  2. 2017年4月1日 · 以終為始」,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我們出門前都知道,要根據目的地,事先查清楚哪條路最近,才不會走冤枉路,但換到追求人生的成功,我們卻常常沒有經過同樣仔細的思考,盲目地隨波逐流。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強調,唯有先確認人生目標,才能引領自己走往正確方向,這種「我設計我的人生」的做法,正是柯維所提出成功者的第二個習慣: 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 確認達成目的要做的事,透過管理逐步完成. 「以終為始」簡單來說,就是先構思後行動。 柯維指出,所有事物都是經過「兩次創造」,我們會先在心中構思(心智創造),然後再付諸實行(物質創造),例如推出新產品前,一定得先進行市場調查,才能進行產品設計,推出新產品。

  3. 2015年3月17日 · 內容描述男主角張可以(另譯為張克萊、張格萊),從11歲起進入棋院,他的生活中只有圍棋,但是最後卻沒能入段。 在沒有準備的狀態下,他進入貿易公司,從實習生做起。 在冷酷無情的職場中經過無情的洗禮,終於成為拿到兩年約聘合約的派遣員工。 這套漫畫是從男主角的角度觀察職場中的所聞所見,以及形形色色的工作者為了能在龐大的企業體系中站穩腳步,處心積慮拚搏求生的職場百態。 由於每個人或許都能從主角張可以的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因此引發廣大的共鳴。 其中不乏揭露工作者的辛酸血淚,進而探討「只要公司好,個人怎樣都無所謂嗎? 」的議題,因此打動許多職場工作者,勇敢挑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不知道未來如何、機會在哪的「未生」,邁向美好圓滿的「完生」(在棋局中完全活下來的棋子)。

  4. 2023年5月25日 · 2023/05/25. 50 幾歲就開始等死! 于美人: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怎麼規劃才幸福?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 于美人、張靜慧. 載入失敗. 圖片來源 / 于美人粉專. 人生的路,誰不是死路一條? 從母親身上看見的豁達,不用未知的事來折磨已知的人生: 我讀高中時,媽媽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動手術。 她 23 歲守寡,一個人拉拔 3 個孩子,非常獨立、堅強,連罹癌、開刀都不要別人陪,交代我們照樣去上學,也不要通知親友。 (延伸閱讀 / 死亡逼近,才知道自己活錯了! 4 公分腫瘤教我的事:人生最重要的優先順序 ) 她先開右側甲狀腺,但一星期後,醫師說左側甲狀腺也有異狀,也必須手術。 短短一周內 2 度手術,她有點嚇到了,這才讓我通知阿姨、舅舅。

  5. 2015年8月19日 · 「自我坦承」是很多人在謀求改變時常忽略的重點。 他們考量改變時,常常只是挑選一個「比較好改變」的部分 (容易走的路);而非先承認自己的弱點,從中尋找最核心、最需要被改變的部分。 可是,在錯誤的地方自我改變,當然效果有限;就像試著縮短專案中的非要徑工作,怎麼努力也不會對大方向能產生顯著的影響。 以至於很多人無論怎麼投入時間與心力自我調整,核心問題還是持續存在著。 可是,只是坦承自己的弱點還不夠。 你要讓改變真正能產生功效,就是要訂出一個「真實的願景」。 嫌「願景」兩字太繞口的人,更口語一些的說法: 就是了解自己的問題後,要認真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甚麼」 。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上圖,理性改變的流程。 這篇要談的右上角的那一塊,也就是真實願景。

  1. 相關搜尋

    有生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