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詳解: 從「 木 」,「 」聲。 本義是古代郵亭旁邊用為標誌的木柱,後來泛指立於各處起標誌作用的木柱。 《說文》:「桓,亭郵表也。 从木,亘聲。
      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桓
  1. 其他人也問了

  2. (1) (形声。 从木 ( xuān )声。 本义:表柱。 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2)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pillar] 桓,亭邮表也。 ——《说文》 三家视桓楹。 ——《礼记·檀弓》。 注:“四植谓之桓。 公执桓圭。 ——《周礼·大宗伯》。 注:“双植谓之桓。 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 (3) 又如:桓楹 (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桓表 (即华表) (4) 木名。 即无患木 [Chinese soapberry] 。 叶似柳,皮黄白色. (5) 水名。 即今白龙江 [Huanshui River] 。 发源于甘肃省西倾山.

    • 【說文】木實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易·說卦 ...

    • 懈 - 桓的解释|桓的意思|汉典“桓”字的基本解释

    • 概览
    • 字源演变
    • 古籍解释

    [huán]

    汉语汉字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桓(读huán),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 最早字形见于战国《古文典》。 本义指古代邮亭旁边用为标志的木柱,后也泛指立于城门、桥梁、寺庙等处起标志作用的木柱。桓多成双而立,又称桓门、华表。

    桓,形声字。木做形旁,表示树木,亘(xuan)是声旁。秦汉文字中,亘的《说文》小篆字形承袭春秋文字,省作(字形2所从);秦简文字承袭战国文字,省作亘(《睡甲》200页,“垣”字所从),为后世文字所本。又,在现代汉语楷书中有音gèn之“亘”(亦作“亙”,旧音gèng,“恒”从此得声),在古文字中另有来历,与“桓”“宣”“垣”等字所从者并非一字(参见《说文二部》“恒”“亘”二字条)。战国文字左边从木,右边是亘,隶变后楷书写作桓。

    “桓”,本义指古代邮亭旁边用为标志的木柱,后也泛指立于城门、桥梁、寺庙等处起标志作用的木柱。桓多成双而立,又称桓门、华表。

    说文解字

    桓,亭邮表也。从木亘声。胡官切。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並胡官切。音丸。《说文》:邮亭表也。徐曰:表双立爲桓。汉法,亭表四角建大木,贯以方板,名曰桓表,县所治两边各一。《前汉·尹赏传》:葬寺门桓东。 又斲木如石碑,四植谓之桓,以下棺也。《礼·檀弓》:三家视桓楹。 又《周礼·春官》:公执桓圭。 又桓桓,武貌。《书·牧誓》:尚桓桓。《诗·鲁颂》:桓桓于征。 又盘桓,难进貌。《易·屯卦》:盘桓,利居贞。 又水名。《书·禹贡》:西倾,因桓是来。 又《谥法》: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又《方言》:桓,忧也。 又木名也。郭璞云:叶似柳,子似楝。《玉篇》:皮黄白色。《山海经》:袟周之山木多桓。 又《酉阳杂俎》:无患木,一名桓。 又盘桓,髻名。《古今注》:长安妇人好为盘桓髻。 又姓。《姓苑》:望出谯郡,汉有桓荣。 又叶敕伦切,音櫄。汉高彪诗: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 又叶王权切,音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以盘桓。还音旋。

  3. facebook. HEMiDEMi. MyShare. delicious. Unicode:U+4E98. CNS11643:T3-2266. 漢語大字典:1-0017-16. 部首: 總筆畫:6. 讀音: 字 義. 1. 迴旋。 2. 同「宣」。 宣布;宣揚。 3. 姓。 4. 連接;連綿不斷。 5. 橫貫。 6. 遍;窮盡。 7. 引入。 8. 通。

  4. 基本介紹. 中文名 :. 拼音 :gèn、xuān. 注音 :ㄍㄣˋ、ㄒㄩㄢ. 平水韻目 :去聲二十五徑;下平一先. 漢字結構 :合體字、獨體字;上下或上中下結構. 造字法 : 會意 、 象形. 部首 :一(傳統歸二部) 總筆畫 :1+5. 筆順 :一丨㇕一一一. 異體 :亙*、𠄣、𠄢、𣘰(其餘見擴展圖冊) 五筆 :GJGF. 統一碼 :U+4E98. 四角號碼 :10106. 倉頡碼 :MAM. 鄭碼 :BDK. 字級 :二級(編號:3585) 字源解說. 亘(gèn)與亘(xuān)本是兩個不同的字。 亘(xuān)始見於商代,是象形字,字形像迴旋之水。 楊樹達《積微居國小述林》:“亘者,㳬之初文也。 《水部》云:‘㳬,回泉也。 從水,旋省聲。 ’今字皆作漩。

  5.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6筆 = 共10筆. 左: ,右: 。. Component of: 𨕹 𭗁 𦶙. 《 部 》桓:亭郵表也。. 从木亘聲。. 《 廣韻 · 上平聲 · 桓 · 桓 》桓:桓桓武也,又姓本自姜姓齊桓公後因諡爲氏望出譙郡後漢有太子太傅桓榮。. 胡官切,二十九 ...

  6. 楷書寫法中作一撇一橫折兩斜點橫折之豎筆稍具斜意斜點輕觸撇筆。「字偏旁同此俗或作」。「本ㄒㄩㄢ音篆形作「」,中象回轉之形,「」、「等字偏旁同此本典收」(N00001為新增正字

  7. 之訛字本為之古文段注本說文》:「,古文。」段注云:「按今字多用亙不用舟在二之閒絕流而竟會意也。」按亙字俗寫作後遂訛作亘而與讀ㄒㄩㄢ之亘混用,《集韻亘字兩見,《仙韻音荀緣切說文》「求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