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方名. 桂枝甘草湯. 來源. 傷寒卒病論. 【製法用量】 桂枝 去皮12克 (4兩) 甘草 炙6克 (2兩) 上藥二味,以水600毫升 (三升),煮取200毫升 (一升),去滓,頓服。 【主治】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 【功效】 解肌祛風,調和營衛。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薄白、脈浮弱或浮緩。 【方義】 本方為 仲景 群方之首,其配伍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乃沿用至今的古代名方。 方中 桂枝 辛溫解表,溫經通陽; 芍藥 酸苦微寒,養血歛陰,又桂、芍等量相配,一散一收,既可發汗以散肌表之邪,又可止汗而不留邪; 生薑 辛溫,既可助 桂枝 解肌散寒,又可溫胃止嘔; 大棗 甘平,既能益氣和中又能補脾生津;薑、棗相配可升騰脾胃生發之氣,而調和營衛; 炙甘草 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調陰陽和營衛,無論外感病或雜病均可加減使用。 【辨證要點】 外感風寒表虛汗出惡風。 頭痛發熱。 鼻鳴乾嘔。 苔白薄。 脈浮弱或浮緩。 【加減】 微喘或氣喘:加 厚朴 、 杏仁 。

  3. 【內容】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 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上一節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3)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65) 下一節.

  4. 主治[编辑]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1] 。 方解[编辑] 發汗過多,虛其心陽,水氣凌心則心悸欲按 [2] 。 以桂枝補心陽、炙甘草補中。 參見[编辑] 方劑列表. 参考文獻[编辑] ^ 張機,傷寒雜病論,第七,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 曹穎甫 ,傷寒發微 p35. 检索自“ ” 分类 : . 經方.

  5. 2024年5月15日 · 桂枝湯 」是過去千年以來治療感冒的核心中藥方劑,被大量運用來治療感冒,直到現代運用依然有效。 由於桂枝發汗力道較弱,所以常與麻黃搭配使用,增強發汗作用,例如麻黃湯裡面就有桂枝,古代有大約273個方劑,同時含有「麻黃」+「 桂枝 」。 其他組合例如:411個方劑運用「桂枝」+「 防風 」,309個方劑運用「桂枝」+「 生薑 」,這些都是很明顯用來散風寒的。 有些人體內寒氣很重,就必須配合熱藥去除體內深深的寒氣,同時加上桂枝來一起治療各種寒性疾病,例如嘔吐、腹痛...等等。 其中有451個中藥方劑運用「桂枝」+「 乾薑 」,332個方劑運用了「桂枝」+「 細辛 」,445個方劑運用了「桂枝」+「 附子 」,182個方劑運用了「桂枝」+「花椒」,140個中藥方劑運用「桂枝」+「吳茱萸」。

  6. 維基百科 中的醫學內容 僅供參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 醫學聲明 。 桂枝甘草湯 ,出自《 傷寒雜病論 》。 主治 [ 編輯]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1] 。 方解 [ 編輯] 發汗過多,虛其心陽,水氣凌心則心悸欲按 [2] 。 以桂枝補心陽、炙甘草補中。 參見 [ 編輯] 方劑列表. 參考文獻 [ 編輯] ^ 張機,傷寒雜病論,第七,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 曹穎甫 ,傷寒發微 p35. 分類 : . 經方.

  7. 炙甘草湯補益氣血之功較顯著,而且加了了桂枝、生薑、酒等辛溫通陽之品,故不僅能夠益氣養血,並可通陽復脈,故適宜於氣血兩虛,所造成的心悸、結代脈,亦可加減用肺氣陰兩虛的久咳痰少證。

  8. 桂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 組成:桂枝1兩,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 主治:傷風頭痛,鼻鳴乾嘔,發熱自汗惡風,或寒熱汗出則少解,如瘧狀,脈浮洪虛大。感冒過汗。桂枝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9. 2014年9月9日 · 桂枝甘草湯為構成桂枝湯之基本方,是溫心陽復心陽之主方,最常用於治療心動悸。 本方係由桂枝、炙甘草組成。 方中桂枝入心,辛溫通陽;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 二药合用,辛甘化陽,溫通心陽,心陽得復,則心得安寧心悸可癒。 本方桂枝與甘草之比為2:1,桂枝倍於炙草, 辛味大於甘味, 辛溫為主,甘溫為輔,桂枝辛甘通心陽為君,炙甘草甘溫養心氣為臣,藥少力專。 辛甘合化,溫通心陽而無甘守壅滯之弊,藥雖二味,單刀直入,能速扶驟虛之心陽,心陽得復,則心悸可愈。 (王邈達以臨床角度來看,提出桂枝4 甘草4的1:1用量,可做參考) 本湯服法特點是一劑藥汁一次頓服服完,意取藥力集中, 迅速通陽 (此法適用於急重症之急救,或欲急效之治)。 則心陽得以速復而心悸自止,叉手自冒之苦狀即能隨手解除。

  10. 甘草 炙6克 (2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功效】. 溫陽健脾,利水滲濕。. 【主治】. 痰飲病,胸脅支滿,頭眩心悸,短氣而咳,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方義】. 本方所治之痰飲病,乃中陽不足,脾運失職,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故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