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9月21日 · 楔形文字 (英語: Cuneiform),又名 釘頭字 或 箭頭字,是源於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流域(兩河文明時期)的古老 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 蘇美人 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 象形文字 系統,字形結構 ...
楔形文字 (英語: Cuneiform),又名 钉头字 或 箭头字,是源於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流域(两河文明时期)的古老 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 蘇美爾人 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 象形文字 系統,字形結 ...
2024年9月21日 · 楔形文字 (英語: Cuneiform),又名 钉头字 或 箭头字,是源於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流域(两河文明时期)的古老 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 蘇美爾人 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 象形文字 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 青銅時代 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 [1]。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 泥板 上,少数写于 石头 、 金属 或 蜡板 上。 书吏 使用削尖的 芦苇 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1]。
其他人也問了
什麼是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什麼?
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何關係?
兩河流域的古文字為何被稱為楔形文字?
翻譯. Google 提供的服務無須支付費用,可讓您即時翻譯英文和超過 100 種其他語言的文字、詞組和網頁。.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文化淵源
- 拉丁轉寫
- 楔形文字舉例
- 具體形成發展
- 文字的傳播
- 文字的重現
- 文字法律
- 文學考究
楔形文字(英文:Cuneiform script),由蘇美爾人所創,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
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雛形產生,多為圖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統成熟,字形簡化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西臺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爾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差異相當多。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英語的cuneiform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haṭṭ mismari,意思是“釘頭文字”)
•中文名:楔形文字
•外文名:cuneiform
•起源: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
•所屬類別:古老文字
•用途: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
•阿拉伯名:كتابة مسمارية
西方學者認為發明這種文字的應是蘇美爾人(Sumerians),那么,蘇美爾人是什麼人呢?
相關傳說
《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在蘇美爾(Sumerians)流傳的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中寫道烏魯克國王恩美卡就是創造楔形文字的人。該書成文於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為止,西方學者都憑這段詩歌認定恩美卡就是創造楔形文字的人。但詩歌中沒有明確說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國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強調“國王把文字寫在泥板上”,且“這樣的事情從未遇見”,況且也有不合邏輯之處:國王恩美卡將自己創造的文字寫在泥板上,讓信使拿給阿拉塔王看,面對新創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這顯然不合邏輯。因此只能說恩美卡國王創造楔形文字是傳說。[3]
《伊楠娜與基恩》這是部神話,說的是烏魯克的保護神伊南娜(Inanna),前往其父親智慧之神基恩的住處埃利都(Eridu)騙取“文化財產(me)”,並回烏魯克慶功的事。文中有一句“nam-dub-sar ma- ,<他給了>我書寫手藝”但由於歷史記載不詳,原文開頭與結尾都有殘缺,成文年代有爭議,且現實中在埃利都並沒有發現早期文字。[4]其他傳說:在古希臘祭司貝洛索斯的《巴比倫尼亞志》(Babyloniaka)中,歐涅斯(Oannes)在早上從海里出來教授巴比倫人書寫、耕作、建築等,夜晚又回到海里。 在亞述的傳說中的馬都克之子納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書寫。
西方爭論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百科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係,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
法國學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編寫了一份同音字元標準表,音節及序號是根據使用頻率決定的。如讀音為/tu/的字可用一下符號表示:
•tu=TU tú(=tu)=UD tù(=tu)=DU tu=TUM
其中第一個tu所指代的音節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別用銳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後相對使用頻率較低的就用數字表示。tux表示該音的新記號而又未列入/tu/範圍的音。總的來說,以上各種不同的標號都讀/tu/,都表示同一個音值。
若轉寫文獻時用到阿卡德語辭彙,一般用斜體拉丁字母拼寫阿卡德語音節:bi-i-tum。
就像埃及語中的定符和漢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組合文字中不發音:ĝiš,用於木製品前,拉丁轉寫時寫於詞的前上角,當然也有轉寫時寫於詞的後上角的,là。
轉寫時有三種轉寫方法:
具體圖畫字見右圖:
1: 公元前3000年,早期圖形字
2: 公元前2800年後期圖形字。左轉90度。
3: 公元前2600年的碑文,筆劃簡化。
4: 粘土板。早期楔形文字。
5: 公元前第3千年後半葉。
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乾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詞,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型系就基本完備了。[5]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餘。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
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xiē)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臥。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6]音節文字。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型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型系更難以掌握。儘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型系。[7]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8-12]
烏魯克晚期
(約前3500年-前2900年) 最古老的幾個文字元號來源於公元前第九千年紀到公元前第二千年紀的各種形狀刻有條文的籌碼,表示綿羊的⊕。距今約3100年的文字成了後來楔形文字的雛形。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帳目。要讀懂烏魯克時期的古樸文字很困難,但那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了複雜的語言積累;當時的楔形文字包含了分類辭彙表,將各種符號、字和短語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統一,然後根據主題分為植物、人類定居區、城市、工具、金屬及動物若干類。辭彙表可能由於地域而不同,但楔形文字的書寫保持恆定,有的可以延續千年不變。
早王朝時期
(前2900-前2350年) 早王朝時期的楔形文字比烏魯克時期的古樸文字使用更廣泛,兩河流域的大多數城市發現了這一時代的泥板書。正是蘇美爾人在這一時期首創了真正意義上的書寫文字。他們還發明了王室書寫體,並開始在石碗和權杖上刻寫楔形文字,這些堅硬的材料將文字保留至今。在法臘時期,公元前2600年,楔形筆劃取代了象形的圓筆劃,每一化都有三角形。 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元,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並且使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而且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相當特別,在文法、字彙及語句構造上自成一系,與後來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差別。 在蘇美爾的最早記錄中,使用的符號約有兩千個左右,但經過600多年的改進,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時,符號的數目已經削減到六百個左右。符號進一步簡化,最後演變為楔形刻痕的組合,基本筆劃有四種:橫、豎、斜和折。這就是楔形文字。起初楔形文字從上而下直寫,後來從左而右橫寫,字形也從直坐變為橫臥,轉了90度 。 早王朝時期的蘇美爾人首創了烏德伽南綴字法,這是最早的編碼方法,被後來的楔形文字學者普及使用,並因在埃及象形文字中使用,而為人們熟知。在敘利亞境內的埃布拉,考古學家發現了楔形文字最早的雙語現象,此時的王室銘文將蘇美爾語翻譯為埃布拉語,出土的埃布拉語文獻中還包括了第一部字母表,每個字元代表一個發音,由於後來這種文字使用較多,當代學者才得以破譯蘇美爾語。
古阿卡德時期
(前2234年-前2154年)至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前2112年-前2004年)。 薩爾貢大帝是閃米特語族的一個分支——阿卡德人,他所建立的阿卡德帝國使用楔形文字書寫阿卡德口語,阿卡德人還編有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的雙語詞典。不過可能在更早的前3000年末期,阿卡德語就已經逐漸取代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型系。後來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從阿卡德語基礎上改良,成為後來的南方巴比倫方言和北方亞述方言。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誕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歷史的重要文獻蘇美爾王表,蘇美爾的第一部法律《烏爾納姆法典》也定製於此一時期。
發現
1472年,一個名叫巴布洛的義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遊歷時,在設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廟殘破不堪的牆壁上,見到了一種奇怪的、從未見過的字型。這些字型幾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頭,在外形上很像釘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橫臥著,有的則尖頭朝上或者朝下,還有的斜放著,看上去像是一隻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詫異。這是文字嗎?還是別的什麼?他帶著這種疑惑回到了義大利。但是,當時沒有人對他在西亞的這個發現感興趣,人們很快淡忘了這件事。歐洲人並不知道,這就是楔形文字。一百多年後,又有一個義大利人造訪了設拉子,他就是瓦萊。瓦萊比巴布洛要勤奮,他把這些廢墟上的字型抄了下來。後來,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遺址,又發現了刻在泥板上的這種字型,因此他斷定這一定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瓦萊把他的發現帶回了歐洲。他讓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這樣一種奇怪的文字。 通過近兩百年對美索不達米亞的考古發掘,以及語言學家對大量泥版文獻成功的譯讀,人們終於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的一種獨特的文字型系。巴比倫和亞述人也先後繼承了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並把它傳播到西亞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與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以及亞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爭論了近兩世紀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來自自然科學的探索是令人振奮的,它對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見解。但是,很多學者也提出了懷疑,一顆新星的爆發是否真的具有創造人類文明的威力?這是否說明,楔形文字與世界上其他文字發展的一般規律完全不同?另外,來自亞述和巴比倫的考古發掘成果也證明,美索不達米亞人確實把文字看得很神聖,對文字極其敬畏,認為人生的命運是靠文字規範的。因此他們常常隨身佩戴刻有文字的護身符,修建神廟或宮殿時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禱。凡此種種,都給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破譯
從17世紀開始,探險家和考古學者就曾從兩河流域一帶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殘片上發現了奇異的文字元號。當然,距今人們已得知,這些被稱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倫文化的靈魂,因為其筆畫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楔形文字破譯的重大突破緣於一次酒後的賭注,由德國的一名中學教師完成的。當伊朗的楔形文字銘文被帶到歐洲後,許多學者試圖讀懂這一神秘文字,但始終無法確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語音還是象形,以及該從哪一個方向讀起。1802年,德國哥廷根的一位27歲的中學教師格羅特芬德在飲酒時與朋友打了個賭,他說自己預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隨即根據手頭少量的資料開始了鑽研。他大膽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種楔形文字對照石碑上的第一組文字應是波斯語的拼音文字,而銘文的內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銜,利用嚴密的邏輯分析法經過一步步推測,他獲得了成功。 雖然格羅特芬德發明的只是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破譯方法,但它有如打開秘密寶箱的鑰匙,為33年後英國人羅林森和其他學者破譯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和西亞其他的楔形文字開啟了道路。到了1900年,雖然仍存在一些辭彙問題和語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種楔形文字的淵源蘇美爾語楔形文字的釋讀工作基本上可以說是成功了。這樣,現代人終於能夠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貴文獻去了解這一偉大而滅亡了的文明發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部過程和許多它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辯認
楔形文字的辨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辯認過程極為相似。這件事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當時波斯皇帝岡比西斯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叫高墨達的僧侶,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狄亞的名義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了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時間波斯貴族門群龍無首。這時有一個叫大流士的貴族用陰謀手法獲得了皇位。他最後平定了叛亂。為了稱頌自己的功績,大流士讓人將他平定叛亂的經過,刻在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馬丹)郊外貝希斯頓村附近的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著名的貝希斯頓銘文。 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也刻著三種文字:楔形文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這個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謎。 原來,最古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創造了這種文字。 再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係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蘇美爾人他們還不懂得造紙。他們就用粘土做成長方形的泥板,用蘆葦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面刻上字,然後把泥板晾乾或者用火烤乾。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板文書。一開始,蘇美爾人的泥板是圓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於書寫和存放,後來蘇美爾人便將泥板改為方形的。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這種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來的。距今,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板文書。 由於蘇美爾人用的是蘆稈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地區各奴隸制國家以楔形文字鍥刻而成的法律的總稱,這些國家包括蘇美爾人、 巴比倫人、 亞述人、依蘭人、西臺人等建立的國家,它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紀隨新巴比倫的滅亡而消亡(在消亡時間上有分歧)。 這些國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於所處的經濟、政治、文化相似,因而決定了他們的法律有一些同樣的地方。
產生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間,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相繼建立了一些城市國家,這些早期國家已經有自己的首腦、長老議事會和訴訟機構,已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傳統的部落習慣法逐漸向法律過渡。 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經有了用楔形文字記載的零星的法律規範,如禁止欺騙、偷盜等。 約公元前21世紀末,烏爾納姆創建了烏爾第三王朝,統一了兩河流域南部, 實行中央集權統治, 國王集軍事、行政和司法大權於一身。為了統治需要,頒布了《烏爾納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寫成,除序言外,有29條條文,其內容已涉及到損害與賠償、婚姻、家庭和繼承以及刑罰等,反映出法典對奴隸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維護,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標誌著古代東方法已進入成文化階段。對以後兩河流域的立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兩河流域南部又處於分裂狀態,當時的一些城邦國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蘇美爾法典》和《蘇美爾親屬法》、《李必特伊絲達法典》,《俾拉拉馬法典》等,它們仍舊基本上繼承了《烏爾納姆法典》的風格,但涉及的範圍更為廣泛。到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的第六代王漢穆拉比完成了兩河流域的統一,並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又稱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標誌著楔形文字法發展到較完備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紀,楔形文字法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特徵
1、法律的結構體系比較完整, 一般採用序言、正文和結語三段論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序言和結語多以神的名義強調立法的目的, 標榜立法者的功績, 貫徹“君權神授”思想,強調法典的“公平”、“正義”和神聖不可侵犯性,要求人們必須遵守,目的在於加強法典正文的神聖性和權威性。 2、法律內容涉及面廣, 幾乎涵蓋了法的基本領域,如民事、刑事、訴訟等均有論及,但不少問題仍由習慣法調整,並保留同態復仇的傳統。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彙編, 沒有規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則。 4、雖然把法律描繪為神的意志的體現,但它們並非“神定法”。沒有宗教道德規範,完全是實在的市俗法律關係的規定。
象形
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由兩種 1:根據實物的本體造字 (1):整體指代整體 (2):部分指代整體 2:根據兩物體間的動作關係,表示行為,動作或由行為動作而產生的結果
指事
指事字由兩部分組成 1:基本符號。一般以已有的象形字為主 2:定符
會意
會意字有以下特點 1:有兩個象形字組成 2:該字拆分後為兩個獨立的象形字 3:該字的字意與所組成的象形字字意有關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7)”由“頭(SAG)”和“麵包(NINDA)”組成。而烏爾的楔形文字中將“頭”換成了“嘴(KA)”,“嚼(TUKUR2)”由“嘴(KA)”“大麥(ŠE)”組成。烏魯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3)”由“男人(UŠ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組成,意為“來自山地的男子”
2019年4月5日 · 目前,仍有約90%的楔形文字未被翻譯出來。. 但是,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這都要歸功於現代工具——機器翻譯。. "人們並不了解美索不達米亞 ...
楔形文字 (英語: Cuneiform),又名 釘頭字 或 箭頭字,是源於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流域(兩河文明時期)的古老 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 蘇美人 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 象形文字 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 青銅時代 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 [1]。 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 泥板 上,少數寫於 石頭 、 金屬 或 蠟板 上。 書吏 使用削尖的 蘆葦 杆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1]。 此條目 需要 編修,以確保文法、 用詞、語氣 、 格式 、 標點 等使用恰當。 (2023年1月30日) 此條目 需要補充更多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