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jiē lǎo)偕音皆,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2. 2019年7月17日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現在很難想像詩中描述的春秋戰國時期有多麼動盪不安:兵役是人們共同的惡夢,他們被軍隊強制徵召帶去遠方,成為為國家存亡拼鬥的戰力。

  3. 2019年10月7日 · 源於《 詩經 》「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原文內容是歌頌戰友之情,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 當下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 其中「子」是「你」得意思,就是挽著你得手,一直到老. 這話的出處.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 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 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執子之手,與子共著. 執子之手,與子同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夫復何求? 在《詩經》保留至今最早的註解「毛詩「和「鄭箋」中,這段話是歌頌戰友之情的。

  4.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5. 2021年2月23日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出自《詩經》的經典詞句描述的是一位將軍在出徵前對妻子說的一番話,之所以能夠傳頌至今不在於它詞句的華麗,而是因為它體現了最為典型的華人詮釋“愛”的方式——含蓄而堅決。

  6.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 執子之手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 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 詩為了以“闊”與“說”叶韻,“手”與“老”叶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 ...

  7.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出自先秦的《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 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 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完善. 詩經, 抒情, 戰爭, 軍旅. 古詩文網 APP客戶端 立即打開.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前人亦稱“衛州吁”)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 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 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 猜您喜歡.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佚名《相鼠》 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佚名《衡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