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9月24日 · 0. 0. 孩子打破了碗怕被罵,反而一直哭.....當危機發生時,你的孩子會先哭還是想辦法解決問題?. 正確的危機處理習慣很重要,需要從小培養!. 別讓自己變成直昇機父母,掌握【一個原則,三個步驟】適度放手、引導,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 目錄. 原則 ...

  2. 2021年5月27日 · 有了錯誤的期待,以錯誤的教養方式,加上自己過度的情緒反應,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可能將你孩子推得更遠。 以下是常見的父母NG情緒教養方式:

  3. 介紹. ★30個結構機關,快樂學習知識 ★. 書中多達30個互動遊戲機關,包含翻翻頁、立體頁、轉轉齒輪等,讓孩子一邊學習書法的相關知識、一邊動手操作,不但增添趣味性,也加深學習印象!. ★7種書法字體,掌握中國書法史的發展 ★. 書中詳細介紹7種書法 ...

    • 什麼是分離焦慮?
    • 為什麼要好好的處理分離焦慮?
    • 蝦咪?媽咪也會有分離焦慮!
    • 克服分離焦慮的五大重點

    孩子到了幼稚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媽咪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來降低焦慮,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這篇文章所指的分離焦慮並不是DSM-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裡的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而是『幼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害怕自身安全及擔心不知何時能再見面,因此表現出超乎預期的過度焦慮,在外顯行為的部分,主要是抱著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賴、恐懼等等。 各位父母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隨著孩子在7~9個月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就開始特別會黏某個大人,也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一旦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趨緩。

    國外學者Howard(2011)曾針對2080個家庭樣本進行為期五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嬰幼兒早期曾與媽咪分離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在3歲時個性會變得比較消極,3~5歲之後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也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親子關係,足見嬰幼兒早年依附關係對其社會適應及認知等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害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趁著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會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減少對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的衝擊,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一般來說,網路上許多親職教養文章提到的幼兒分離焦慮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 其實這些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一)生活技能的學習

    許多孩子之所以會不喜歡上學,往往不只是因為與媽咪分離,而是因為上學代表著很多挫折及壓力。上幼稚園之前可能父母覺得孩子太小,因此生活大小事都是父母幫孩子全部打理好,上幼稚園之後要自己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還有上廁所、洗手等的衛生習慣,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及的生活技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練習,如果什麼都不會,孩子很可能因為挫折及壓力而更討厭上學,因此,父母開始讓孩子慢慢學著練習這些生活技能吧!

    (二)提早為進入幼稚園做準備

    國內研究顯示,當孩子在入園前做好進入幼稚園的準備,可降低媽咪及孩子面對新環境時的不安感受,可以如何提早進行呢? 1. 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園物品 帶著孩子一起購買進入幼稚園需要用到的產品,除了可以協助孩子增加入園的準備度,也能引發孩子上學的好奇心。 2. 循序漸進地增加團體活動 受到少子化的影響,目前的家庭大多只有1或2個孩子,因此孩子從小與其他孩子一起活動的頻率偏低,不妨在進入幼稚園之前就先從親子課程開始,坊間有許多免費的親子課程、親子共讀活動,先帶孩子從人數較少的小團體開始進行,等孩子比較適應,再慢慢擴展到人數較多的大團體,讓孩子感受到與其他孩子在一起互動時的開心、快樂,以及觀察學習其他孩子的互動方式,也可以減少孩子初次入園的分離焦慮。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雖然每個幼稚園的課程活動不同,但是晨間活動、午餐、午睡及點心時間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媽咪能在孩子入園之前就先幫孩子建立生活作息,其實也是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4. 帶著孩子認識新環境與老師 許多孩子是到幼稚園的第一天才看到老師,可以想像到時孩子分離焦慮的強度會很強烈~可以先讓孩子知道從家裡到幼稚園的路線,如果可以的話...

    (三)預告的重要性

    除了初次入學的分離焦慮,其實星期一症候群、放長假後的第一天上學也是孩子分離焦慮很高的時候,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例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這一天開始上學,你可以認識新朋友,還有學到好多新東西。』『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發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4. 2019年9月16日 · 1. 從生活中培養觀察力. 台灣位處亞熱帶,物種豐富有「昆蟲王國」的稱號,如果小朋友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卻都不能了解昆蟲是非常可惜的,甚至有些小朋友看到昆蟲、小動物會嚇跑、打死牠們。 當我們帶著孩子好好認識生態時,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開始知道怎麼對待一個生命,走在戶外的時候就多了很多樂趣,孩子會知道這是什麼昆蟲、牠會做什麼事,進而開始觀察。 即使走在一樣的地方,了解生態的孩子就會開啟他的感官,觀察這一路上的環境生物,會學習到更多,但沒接觸過生態的孩子,對於什麼事情都沒興趣。 這些都完全刺激孩子們最基本的感官發展,甚至產生非常大的落差。 2. 小小昆蟲激發大大能力.

  5. 2015年7月31日 · 爸媽這樣幫寶寶. 【翻身】. 仰躺→側身:把寶寶感興趣的玩具放在身體的一側,引導寶寶側身拿玩具。. 趴姿→仰躺 or 仰躺→趴姿:拉起寶寶的一隻手,拉向對側處,帶動寶寶的翻身動作。. 【坐立】. 可利用汽車安全座椅、幫寶椅,或用枕頭、被子圍著寶寶 ...

  6. 《有你、有我》是譯者十分珍愛的一部作品,續作《我和你和他和她:快樂的一家》讓身為二寶媽的自己看得心有戚戚焉,一面閱讀、一面打從心底漾起暖暖微笑!

  1. 相關搜尋

    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