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殼 斗科[註 1] (學名:Fagaceae),亦稱 山毛櫸科 真雙子葉植物。 由十一個 屬 組成,約有927種。 [5] 本科植物除熱帶 非洲 及 南非 地區不產外,在北半球均有分布,並以 亞洲 種類最多 [6]。 特徵. [編輯] 本 科 的 植物 都是落 葉 或常綠 喬木,單葉互生,全緣或有齒缺或羽狀分裂; 花 雌雄同株,雄花是 柔荑花序 或 頭狀花序, 花被 4-8裂,雄蕊4-20枚,雌花單生或簇生,花被4-8裂, 子房 下位;果實為堅果,通常只具有一顆種子 (櫟屬和石櫟屬),但也有三顆以上生長的 (黃葉柯屬和一些栲屬物種)。 果實有具保護作用的「斗杯」。 斗杯外側有尖刺或鱗片。 斗杯是本科植物的最大特徵,不同的斗杯型式是各屬分類上之依據之一。 夏櫟的葉片及果實.

  2. 壳 qiào 斗科[ 1] (學名:Fagaceae),亦称 山毛榉科,属 真双子叶植物。 由十一個 屬 組成,約有927種。 [5] 本科植物除熱帶 非洲 及 南非 地區不產外,在北半球均有分布,並以 亞洲 種類最多 [6]。 特徵. 本 科 的 植物 都是落 叶 或常绿 乔木,单叶互生,全缘或有齿缺或羽状分裂; 花 雌雄同株,雄花是 柔荑花序 或 头状花序, 花被 4-8裂,雄蕊4-20枚,雌花单生或簇生,花被4-8裂, 子房 下位;果实为坚果,通常只具有一顆種子 (櫟屬和石櫟屬),但也有三顆以上生長的 (黃葉柯屬和一些栲屬物種)。 果實有具保護作用的「斗杯」。 斗杯外側有尖刺或鳞片。 斗杯是本科植物的最大特徵,不同的斗杯型式是各屬分類上之依據之一。 夏櫟的葉片及果實.

  3. 2019年5月15日 ·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南投報導. 台灣森林中,數量及分布最廣泛的木本植物,是哪一科呢?. 答案是殼斗科!. 誰是殼斗科?. 如果不知道答案,最近出版的《台灣橡實家族圖鑑》可以解答。. 作者林奐慶以十年時間,紀錄台灣野外觀察得到的45種殼斗科 ...

    • 殼斗科1
    • 殼斗科2
    • 殼斗科3
    • 殼斗科4
    • 殼斗科5
  4. kplant.biodiv.tw › 123 › 殼斗科殼斗科

    殼斗科 的特徵. 科 別: 殼斗科 ( Fagaceae ) 殼斗 科植物目錄. 常綠或落葉。. 單葉,常互生、稀對生或輪生,有柄;托葉早 落。. 花單性,同株。. 雄花成穗狀 (葇荑花序)或頭狀 ;花被片 4-7;雄蕊 3-12 或更多。. 雌花單一 或 3-4 枚簇生,再集生成穗狀;花被片 4-7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種屬分布
    • 植物簡介
    • 經濟價值
    • 下級分類
    • 親緣關係
    • 進化地位

    殼斗(Fagaceae)又名山毛櫸科門(Angiospermae)、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金縷梅亞綱(Hamamelidae)、殼斗目(Fagales)的1科。殼斗科依不同觀點,共6~11屬,約900種,廣泛分布於南、北兩半球,主要分布於歐洲(包括地中海周圍)、亞洲東半部、北美至中美洲(含南美北部)。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灌木。

    •中文名:殼斗科

    •拼音:qiào dǒu kē

    •學名:Fagaceae Dumort. (1829)

    •界:植物界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總門:輪藻總門

    殼斗科植物廣泛分布於南、北兩半球,主要分布於歐洲(包括地中海周圍)、亞洲東半部、北美至中美洲(含南美北部),而北極區、大洋中的島嶼、沙漠、南美洲與撒哈拉沙漠南方的非洲並沒有它的蹤跡。

    殼斗科依不同觀點,共6~11屬,約900種,主要產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中國有栗屬(Castanea)、錐屬(Castanopsis)、水青岡屬(Fagus)、柯屬(Lithocarpus)、櫟屬(Quercus)、青岡屬(Cyclobalanopsis)三棱櫟屬(Trigonobalanus)等7屬,約300種。除新疆有引種外,自然分布於南北各省區,主要產於西南及南部。自沿海低丘陵至海拔約3800米高山均有生長,常為山地常綠闊葉或針葉闊葉混交林的主要上層樹種,又是山地水源林的重要成分,也是秦嶺南坡以南各地的主要用材樹種。

    單葉,互生,極少輪生(Trigo nobalanus 屬的一個種),全緣或齒裂,或不規則的羽狀裂(落葉棟類多數種);托葉早落。花單性同株,稀異株,或同序(Lithocarpus 屬的多數種),風媒或蟲媒;花被一輪,4-6 (-8) 片,基部合生,乾膜質;雄花有雄蕊4-12枚,花絲纖細,花葯基著或背著,2室,縱裂,無退化雌蕊,或有但小且為卷叢毛遮蓋;雌花1-3-5朵聚生於一殼斗** 內,有時伴有可育或不育的短小雄蕊,子房下位,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柱頭面線狀,近於頭狀,或淺裂的舌狀,或幾與花柱同色的窩點,子房室與心皮同數,或因隔膜退化而減少,3-6室,每室有倒生胚珠2顆,僅1顆發育,中軸胎座。雄花序下垂或直立,整序脫落,由多數單花或小花束,即變態的二岐聚傘花序簇生於花序軸(或總花梗)的頂部呈球狀,或散生於總花序軸上呈穗狀(catkin),稀呈圓錐花序;雌花序直立,花單朵散生或3數朵聚生成簇,分生於總花序軸上成穗狀,有時單或2-3花腋生。由總苞 (involucre) 發育而成的殼斗(cupula) 脆殼質,木質,角質,或木栓質,形狀多樣,包著堅果底部至全包堅果,開裂或不開裂,外壁平滑或有各式姿態的小苞片* * * (bracteole) ,每殼斗有堅果1-3 (-5) 個;堅果有稜角或渾圓,頂部有稍凸起的柱座 (stylopodium),底部的果臍又稱疤痕(cicatrix) ,有時占堅果面積的大部分,凸起、近平坦,或凹陷,胚直立,不育胚珠位於種子的頂部(胚珠懸垂),或位於基部(胚珠上舉),稀位於中部,無胚乳,子葉二片,平凸,稀腦葉狀或鑲嵌狀,富含澱粉或及鞣質。

    據不同學者的觀點,本科含7-10屬,多至12屬。本志認許7屬,約900餘種。除熱帶非洲和南非地區不產外幾全世界分布,以亞洲的種類最多。Notho fagus 自然分布限於南半球澳大利亞至南美大陸。Fagus除1種見於美洲大陸外余均見於北半球歐亞大陸。Castanopsis屬除1種見於美國西部外余均產亞洲南部及東南部。至於 Trigonobalanus屬,則為洲際間斷分布,1種見於南美,2種產亞洲南及東南部。Lithocarpus 屬僅1種分布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其餘均產亞洲南部及東南部。Castanea 屬的種類以中國最多。我國有7屬約320種。

    科模式:水青岡屬 Fagus L. 1753.

    染色體基數X=12,稀11或13或21。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史時期的地層中,不斷地找到包括印痕、花粉等各類化石的本科植物。第三紀時,本科植物的分布區遠超過今日的活植物的分布界限。以中國而言,在東北各地,山東,雲南和四川西部,先後發現屬於第三紀各個時期的櫟屬、柯屬和栗屬的葉化石。在西藏昂仁縣、日喀則市和南木林縣境內也先後找到屬於晚白堊紀至第三紀的多種櫟屬化石。在西藏希夏邦馬峰北坡海拔5 700-5 900米屬於中至晚新世的植物化石層中找到與現今活植物同種的許多高山櫟類的葉子化石。

    植物化學方面,樹皮和殼斗都富含鞣質,堅果(子葉)尚含大量澱粉。殼斗有刺的錐屬各種和栗屬,含澱粉及醣類為主,含鞣質甚微量。水青岡屬則含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的脂肪油。產中國南部的一些柯屬和櫟屬種類,其樹葉和莖枝多含無羈萜及其醇類、粘霉醇、香樹素、蒲公英賽醇、谷甾醇、樺木酸、樺木醇以及五環的三萜化合物。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的木姜葉柯 Lithocarpus litseifolius, 其嫩葉含一種查耳酮化合物,稱為Trilobatin, 呈淡黃色結晶,是一甜味素。國產種所含鞣質大多數屬水解性鞣質。

    根據植物化學分析,櫟屬介於錐屬與柯屬之間。根據木材解剖,錐屬接近於栗屬,柯屬較接近於櫟屬。但錐、柯、櫟三屬之間都有一些種彼此相同現象或有過渡類型。木材結構則以柯屬較複雜。

    殼斗科植物的各部大多含鞣質,以樹皮和殼斗的含量較高,鞣質分解產物通常為鞣花酸、沒食子酸、兒茶酸和去氫雙沒食子酸(dehydrodigallic acid)。有栓皮的種類含有一種脂類化合物,稱栓皮蠟,栓皮蠟的主要成分為無羈萜(ffiedelin),有些種類尚含樺木酸(betulic acid)和樺木醇(betulin)。葉和木材含黃酮類化合物,其提取物經水解得到櫟酮(quercetin)、楊梅酮(myricetin)等化合物。有些種類尚含櫟素(quercitrin)、柚皮苷(naringenin)等。水青岡屬和櫟屬等的種仁含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的脂肪油。廣布於長江以南各地的多穗柯的嫩葉含一種查耳酮類化合物,稱為三葉苷(trilobatin),它是一種甜味物質,呈淡黃色結晶。

    1.栗屬 Castanea Mill.

    2.錐屬 Castanopsis (D. Don) Spach

    3.青岡屬 Cyclobalanopsis Oerst.

    4.水青岡屬 Fagus L.

    5.柯屬 Lithocarpus Bl.

    6.櫟屬 Quercus L.

    近代學者大多將樺木科、榛科與殼斗科共組成殼斗目,少數則將榛科合併於樺木科內。這3個科的親緣關係,在“葇荑花序群”(Amentiferae)中十分密切。A·恩格勒認為風媒花,花單性,花被1輪,雄花序下垂且花序整個脫落的這群葇荑花序類植物在系統演化上是較原始的一群雙子葉植物。但近代學者從各方面論證,認為這群植物,包括殼斗科在內,是比具兩性花,雄蕊多數,心皮多數而離生,螺旋狀排列於延長或略壓縮的托柱上的木蘭目等遠為進化的一群特化植物。

    依恩格勒系統,殼斗科無花瓣,單性花,風媒等為原始被子植物,今支持此說者少,因為無花瓣是適應風媒傳粉的結果。

    克朗奎斯特系統認為殼斗科非原始科,而是已進化的科,將殼斗科放入殼斗目,歸在金縷梅亞綱內,比木蘭亞綱進化。

  5. 殼斗科 (Fagaceae)植物在臺灣共原產4個屬,約40餘種,分別為苦櫧屬 (Castanopsis)、石櫟屬 (Lithocarpus)、水青岡屬 (Fagus)、櫟屬 (Quercus),這些殼斗科與樟科植物是臺灣中低海拔常見闊葉樹林的主要樹種, 此種「樟櫟群叢」林相雖然是臺灣淺山地帶十分普遍的優勢森林 ...

  6. (qiào) [ 1 ][ 註 1 ],又稱 橡椀,是某些植物果實(主要為 殼斗科 植物)特有的一種外殼,如包在 栗子 外面的有刺硬殼,使果實成為堅果。 殼斗是一種木質化結構,由 苞片 (花或花序外圍或下方的變態葉 [ 3 ])聯結而形成,有杯狀、碗狀、盤狀或球狀等。 殼斗外常有針刺或鱗片,可提制栲膠 [ 1 ][ 2 ]。 注釋. ^ 「殼斗」的「殼」一般認為讀作「qiào」,但也有辭書(如《辭海》)注音為「ké」[ 2 ]。 參考文獻. ^ 1.01.1【殼斗】//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DB]. 7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1053. ^ 2.02.1 殼斗 [DB/OL] [2024] // 陳至立 ..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