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10月17日 · 河南省,簡稱 「豫」,位於中國中部, 華中地區 偏北,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級行政區。. 河南省承東啟西,古稱「天地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天下之樞。. 因其大部分土地位於 黃河 中下游以南地區,故名「河南」。. 河南省 省會 是 鄭州市,位於河南省 ...
河南简称为“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称中原地区为豫州,这便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周礼·职方》中对豫的解释是:“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近代学者又称“豫”字与上古时期人类为指导农耕生产 ...
2024年10月17日 · 河南省,简称 “豫”,位于中国中部, 华中地区 偏北,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级行政区。. 河南省承东启西,古称“ 天地之中 ”,被视为中国之处、天下之枢。. 因其大部分土地位于 黄河 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 河南省 省会 是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 ...
- 概览
- 历史沿革
- 行政区划
- 地理环境
- 自然资源
- 人口
- 经济
- 社会事业
- 交通运输
- 历史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含1个省直辖县级市)、82个县、54个市辖区。 [106]全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
河南省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大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106]2021年12月,科技部发函支持郑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06] [149]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 河南历史代表文化为“中原文化”。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 河南省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是全国文物大省。 截至2022年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 [110],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5个。
2023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59132.39亿元,同比增长4.1%。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夏朝时期,夏朝在中原地区建立。
商朝时期,先后定都于亳、西亳(今洛阳) 、嚣、相、邢、殷和朝歌等地。
西周,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邑。
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陈国、卫国、管国、郑国、许国、应国、蔡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城在河南境内。
截至2023年3月,河南省辖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含1个省直辖县级市)、82个县、54个市辖区,1180个镇、586个乡、692个街道办事处。 [106]河南省政府驻郑州市金水区金水东路22号。
位置境域
河南省位于位于中国中东部、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坐标:西起东经110°21′,东至东经116°39′,跨经度6°18′,直线距离约580千米;南自北纬31°23′,北到北纬36°22′,跨纬度4°59′,直线距离约550千米。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
地质
•综述 河南省大地构造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给内外生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研究华北、华南乃至中国地壳演化的重要地区。 •地层 河南省地层发育齐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以栾川—固始韧性剪切带为界分为华北和秦岭两个地层区,秦岭地层区又以镇平—龟山韧性剪切带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地层分区。 •侵入岩 河南省有岩体466个,其中酸性岩类占85%,中性岩类10%,余为基性—超基性岩和碱性岩。河南的侵入岩有南、北老,中间新的分布特征。王屋山期前的侵入岩仅分布在华北区,为前造山阶段侵入岩。晋宁期侵入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说明华北、扬子板块体制开始,出现板块俯冲,造山开始。加里东—华力西期花岗岩分布在北、南秦岭区,为俯冲—碰撞造山阶段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在华北区及南秦岭区的桐柏—大别山一带,为后造山阶段花岗岩。 •火山岩
地形地貌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地貌可分五区: 1.1. 黄淮海平原,为黄河、淮河和卫河冲积而成的大平原,总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近50%。平原地势平坦,黄河以南,平原略向东南倾斜;黄河以北逐渐向东北倾斜。平原海拔高度多在100米以下,东部降至50米左右,在信阳地区东北的沿河一些地方海拔高度在30米以下,为全省地势最低处。孟津以东发育有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孟津至兰考间的黄河河床高出地面3—7米,历史上决口泛滥改道频繁,在故道附近形成许多沙地、沙丘和凹地,地势起伏较为显著。 2.2. 豫北山地,位于太行山东麓和黄河以北,有林虑山、王屋山等,因断层作用形成海拔1500米左右的单面山,山势挺拔雄伟、气势磅礴。山地东西两侧地貌有显著差异,西北坡和缓,逐渐倾入山西高原;东南坡险峻、陡落于黄卫河平原。山前有海拔300—400米的丘陵,山间多小型盆地,较大的有林县、沁阳等盆地,山坡和岗地上黄土分布普遍。 3.3. 豫西山地,秦岭山系的四支余脉在全省西部呈扇形向东北和东南展开,构成了面积广大的豫西山地。北支龋山及其余脉邯山,沿黄河南岸延伸,为厚层黄土所覆盖;中间两支为熊耳山和外方山,东北端嵩山海拔1440米,耸立于低山丘陵之间;南支伏牛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环绕于南阳盆地西侧和北缘,群峰巍巍,绵延数百里。嵩山、伏牛山为淮河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整个山地海拔一般为500—2000米,灵宝县境的老鸦岔高2413.8米,是全省最高峰。 4.4. 南阳盆地,位于豫西山地与豫南山地之间,为汉江支流唐河、白河的侵蚀及冲积平原,盆地面积约2600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海拔80—150米。东北部山体中断处有著名的南襄隘道,古为南北交通要冲 [121]。 5.5. 豫南山地,由桐柏山、大别山组成,与安徽的霍山合称淮阳山地,横亘于鄂、皖、豫边境,海拔多在800米左右,是淮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水资源
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境内有1500多条主干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常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440立方米。河南省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万千瓦。河南是国家特大型水利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受水地以及输水总干渠工程渠首所在地,开通以来河南段常年平均受水量达8.7亿立方米。 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属严重缺水省份。
植物资源
河南省植物兼有南北种类,维管植物有198科、1142属、3979种,占全国维管植物的10%,其中蕨类植物29科、70属、205种及变种多裸子植物10科、28属、74种及变种多被子植物159科、1044属、3670种及变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3种,省级保护植物64种,它们共同组成了河南的植物区系。
动物资源
河南省已知动物350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多孔动物和腔肠动物6种,扁形动物10种,线形动物23种,环节动物10种,软体动物17种,节肢动物2500余种,鱼类110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37种,鸟类300余种,哺乳类72种,大部分种类有重要经济价值,少部分对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 河南动物的地理分布成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按“中国自然区划分类单位”制定的原则,河南动物区划分为2个区、6个省,全省两栖类19种,属东洋界的12种,占总种数的63.1%;古北界7种,占总种数的36.8%。爬行动物37种中,属古北界的5种,占总种数的13.5%;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共有种计8种,占总种数的21.6%;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64.9%,哺乳动物72种,除广布种外,属古北界26种,占总种数的52%;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48%。 济源太行山中国豹通过影像累计辨识个体不少于6只。 截至2024年4月,河南省有鸟类资源493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近1/3。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70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1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比上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9.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06‰;死亡人口78.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4‰。
民族构成
河南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全省少数民族占比较高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全省有3个城市民族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21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1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4个(南阳、商丘、周口、郑州)。 截止2020年11月,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8210038人,占98.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481人,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
概况
2023年7月22日,河南省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313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8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13189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5829亿元,增长4.5%。 2023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5913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60.15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5.27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6.98亿元,增长4.0%。 [140]三次产业结构为9.1∶37.5∶53.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73元,增长4.4%。 2023年,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6%,民间投资下降3.9%,工业投资增长8.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8.7%。 2023年,河南省财政总收入697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12.05亿元,增长6.2%,其中税收收入2855.13亿元,增长10.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62.55亿元,增长3.9%。
第一产业
河南省耕地面积为1.1亿亩以上,居中国第3位。粮食播种面积在1.6亿亩以上,居中国第2位, [142]其中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大关的3个省区之一。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大,占粮播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高居全国第一。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河南省第2大粮食作物,薯类作物是河南第3大类粮食作物。水稻是河南省的第4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粮播面积的4%,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河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是中国第2产豆大省。河南是中国主要产棉区之一,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烟叶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1,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河南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和芝麻,其播料播种面积和产量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到中国的近十分之一,小麦总产量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花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第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3。作为中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河南牛、猪、禽饲养量以及禽、蛋、肉、奶产量均居中国前4位。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成为全国第1的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1肉制品大省、第1肉牛大省。中国市场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 2023年12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10785.3千公顷,总产量6624.3万吨,单位面积产量6142.0公斤/公顷。 2023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10785.2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94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686.07千公顷,增加3.62千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864.37千公顷,增加6.8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10.25千公顷,增加17.80千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307.04千公顷,增加19.9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99.40千公顷,增加16.90千公顷。全年全省粮食产量6624.27万吨,比上年减少165.10万吨,减产2.4%。其中,夏粮产量3550.06万吨,减产6.9%;秋粮产量3074.21万吨,增产3.3%。小麦产量3549.73万吨,减产6.9%;玉米产量2365.70万吨,增产4.0%。全年全省油料产量703.04万吨,比上年增产2.8%,其中花生产量638.86万吨,增产3.8%。蔬菜产量7855.78万吨,增产2.6%。食用菌产量189.78万吨,增产2.6%。瓜果产量1502.73万吨,减产0.3%。全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73.20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465.33万吨,增长7.0%;牛肉产量37.99万吨,增长3.5%;羊肉产量27.30万吨,下降6.0%;禽肉产量142.57万吨,下降7.8%。禽蛋产量441.19万吨,下降3.3%。牛奶产量237.47万吨,增长11.4%。年末生猪存栏4038.97万头,比上年末下降5.2%;全年生猪出栏6102.31万头,比上年增长3.1%。
第二产业
河南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省份第1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前10年,河南工业结构以冶金、化学、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手机、盾构机等产品产量跻身世界前列,矿山机械、起重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汽车工业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宇通、少林、日产和海马等“河南制造”的各类车辆奔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宇通客车,已经占据全国大客车行业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中国第一台大型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第一台高速柴油机、第一台液压支架、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块浮法玻璃、第一张帘子布、第一辆纯电动客车、第一台隧道盾构机由河南制造。 2023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6%;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8%;私营企业增长1.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0%,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8%。分重点产业看,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8%;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7%;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1.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4%;消费品制造业增长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1.1%。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8%。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不含储能)13846.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火电装机容量7401.96万千瓦,增长1.8%;水电装机容量534.90万千瓦,增长21.9%;风电装机容量2177.92万千瓦,增长14.5%;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731.36万千瓦,增长59.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3171.83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3.1%。其中,清洁可再生电力(水电、风电、光电)发电量521.30亿千瓦时,下降5.0%,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6.4%。
教育事业
•综述 2023年,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1万所,教育人口2815.22万人,其中,在校生2621.86万人,教职工193.36万人。 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招生35205人,在学研究生99012人,毕业生2753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98.40万人,在校生295.62万人,毕业生83.2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0.63万人,在校生69.74万人,毕业生29.96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51.15万人,在校生145.26万人,毕业生48.0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0.06万人,在校生262.27万人,毕业生77.47万人。初中招生168.74万人,在校生508.13万人,毕业生153.6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48.95万人,在校生962.88万人,毕业生169.1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01万人,在校生6.83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23.62万人。全年共安排“两免一补”经费151.61亿元,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876.82万人次。高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6个,高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6个。 •学前教育 2023年,河南省共有幼儿园2.26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93万所,占总园数的85.35%。在园(班)幼儿323.62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288.57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17%。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46%。幼儿园教职工37.98万人,其中,园长2.30万人;专任教师21.75万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占总数的93.36%。承担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3.29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3%,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86.55%。幼儿园占地面积9.04万亩,校舍建筑面积3346.16万平方米,图书3605.40万册,固定资产中的玩教具资产值69.96亿元。 •义务教育 2023年,河南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1万所,在校生1471.01万人。共有班数37.39万个,其中,56-65人的大班4848个,占总班数的1.30%;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59个,占总班数的0.04%。教职工102.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5.30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96.30%。小学1.64万所,另有不计校数小学教学点0.89万个。毕业生169.14万人,招生148.95万人,在校生962.88万人(其中,教学点在校生39.60万人)。共有26.82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3305个,占总班数的1.23%,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00个,占总班数的0.04%。承担小学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60.10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00%,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99.31%,生师比16.02:1。另有小学校外教师0.48万人。初中462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257所。毕业生153.67万人,招生168.74万人,在校生508.13万人。共有10.57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1543个,占总班数的1.46%,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59个,占总班数的0.06%。承担初中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36.61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8%,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89.34%,生师比13.88:1。另有初中校外教师0.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457.1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1.08%。其中,小学寄宿生145.00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5.06%;初中寄宿生312.14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61.43%。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92.4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28%,其中,小学63.03万人,初中29.42万人,随迁子女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93.27%。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66.03万人,占随迁子女总数的71.42%,其中,小学45.03万人,初中20.99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126.13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8.57%,其中,小学78.95万人,初中47.18万人。小学和初中学校占地面积分别为30.82万亩和21.33万亩;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7562.94万平方米和6862.48万平方米;图书分别为2.12亿册和1.60亿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分别为114.69亿元和89.86亿元。 •高中阶段教育 2023年,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1741所,招生141.21万人,在校生407.53万人。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90%。普通高中1098所,其中,完全中学138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56所。毕业生77.47万人,招生90.06万人,在校生262.27万人。共有5.16万个班,其中,56-65人的大班1339个,占总班数的2.60%;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176个,占总班数的0.34%。承担普通高中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19.31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72%,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占总数的11.61%,生师比13.58:1。另有普通高中校外教师1073人。学校占地面积12.89万亩,校舍建筑面积4738.13万平方米,图书5126.1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54.68亿元。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其中技工学校97所。毕业生48.09万人,招生51.15万人,在校生145.2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6.22%和35.64%。教职工7.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73万人。学校(不含技校)占地面积5.73万亩,校舍建筑面积2027.25万平方米,图书2538.79万册,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53.00亿元。 •特殊教育 2023年,河南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53所,共招收各种形式特殊教育学生1.01万人,在校生6.83万人。教职工0.5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2086.05亩,校舍建筑面积65.42万平方米,图书72.52万册。 •高等教育 2023年,河南省共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168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57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110所。成人高等学校10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7处,其中,科研机构8处。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54%。研究生毕业生2.75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71人),招生3.52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88人),在学研究生9.90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088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83.29万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分别为35.28万人和48.01万人,本专科毕业生之比为4.2:5.8。招生98.40万人,其中,本专科招生分别为42.95万人和55.45万人,本专科招生之比为4.4:5.6。在校生295.62万人,其中,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144.58万人和151.03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9:5.1。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教职工19.6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5.28万人,生师比18.29: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71万人(其中,正高级1.05万人),占总数的30.8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9.7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80万人),占总数的63.71%;硕士及以上学位11.17万人(其中,博士学位2.84万人),占总数的73.09%。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23.58万亩;校舍建筑面积8129.90万平方米;图书2.29亿册,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401.16亿元。成人本专科毕业生29.96万人,招生30.63万人,在校生69.74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791人,其中专任教师528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52人,占总数的35.8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15人,占总数的50.71%;硕士及以上学位261人,占总数的54.53%。 •民办教育
科技事业
•综述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共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68个,其中国家级95个。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72个,其中国家级50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52个,其中国家级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重点实验室251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40家。高新技术企业129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197家。省实验室16家、省中试基地3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2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09957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83127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49万份,比上年增长11.2%;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67.42亿元,增长33.4%。年末全省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6种,计量技术机构328家,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3183家,认证机构23家。全年新建计量标准131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89万台件。年末共有天气雷达站16个,自动气象站2852个。地震观测站604个,地震观测测项753个。 •科研机构 河南省科学院是河南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单位 。《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将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例为科研单位“量身打造”的创制性立法典范 ,将推动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的融合发展 。 201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河南省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原地区的国家高科技产业中心“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1月,河南省正式获批“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2020年11月,在原河南省超级计算中心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复同意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正式成为全国第7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2022年3月,河南省谋划建设的首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中原之光”)开工仪式在郑州市举行,该项目采取郑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模式建设,项目总估算达到8.77亿元。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共有计量技术机构322家,检验检测机构3460家,认证机构18家。全年新建计量标准117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80万台件,制修订省地方标准204项。年末共有天气雷达站12个,自动气象站2772个。地震观测站132个,地震观测站网17个。 •人才引进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154个,文化馆202个,公共图书馆177个。博物馆39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5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615.8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7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72%。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4.89亿册,期刊出版总印数0.56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12.08亿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73.05万卷(件)。
公路
河南省有105、106、107、207、209、220、310、311、312等国道过境。其中,105国道境内长70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北通往山东省,向东南通往安徽省。106国道境内长507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山东省、湖北省。107国道境内长589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07国道境内长416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390千米,三级路面26千米,向北通往山西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09国道境内长292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107千米,三级路面185千米,向北通往山西省,向南通往湖北省。220国道境内长143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北通往山东省。310国道境内长645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通往安徽省,向西通往陕西省。311国道境内长620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路面486千米,三级路面135千米,向东通往安徽省。312国道境内长557千米,全部为二级及以上路面,向东通往安徽省,向西通往湖北省、陕西省。 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00千米,普通干线公路3.1万千米,农村公路23.2万千米。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9.38千米。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996.6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私人汽车1840.55万辆,增长6.0%。民用轿车保有量1106.54万辆,增长6.7%,其中私人轿车1067.11万辆,增长7.0%。
铁路
河南省的国家铁路干线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宁西线、焦柳线、焦新线、新兖线、侯月线等过境,支线有孟宝线、新密线等。有漯阜、汤台、商南、衡潢、新商等地方铁路。其中,京广线境内长549千米,为1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有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59个火车站,向北通往河北省,向南通往湖北省。陇海线境内长610千米,为1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等72个站,向东通往江苏省,向西通往陕西省。京九线境内长216.1千米,为1级双线铁路,设台前、商丘北、商丘南、淮滨、潢川、光山、新县等13个站,向北通往山东省,向南通往安徽省。宁西线境内长527千米,为单线铁路,设西峡、内乡、镇平、南阳西、南阳东、唐河、桐柏、信阳、罗山、潢川东、商城、固始等54个站,向西通往陕西省,向东通往安徽省。焦柳线境内长451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月山、沁阳、济源、洛阳北、关林、伊川、汝州、平顶山西、鲁山、南召、南阳、邓州等40个站,向南通往湖北省,向北通往山西省。新焦线境内长78.2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焦作北、焦作、新乡西、获嘉、修武等12个站,全部在省境内。新兖线境内长114.6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长垣、封丘、延津、滑县南、新乡东、塔铺、文庄村7个站,西起新乡,向东通往山东省。侯月线境内长61.3千米,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磨滩、水运村、盘古寺3个站,向北通往山西省。 截至2022年末,河南省铁路营业里程6331.70千米,其中高铁2195.52千米。
轨道交通
截至2023年9月,河南省共开通轨道交通线路10条,其中郑州市8条,全长238.9千米,洛阳市2条,全长43.5千米。
历史渊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今河南新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
地名由来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历史名地
•历史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从夏朝在河南建都起,河南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禹州、长葛、虞城、柘城、济源、汤阴、内黄、温县、鹤壁、淇县、淮阳、新郑、新蔡、遂平、平顶山等古都。 •历史名城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 •名镇 河南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1个。 •名村
1. 龍門石窟. 1,612. 古蹟.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 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 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
2024年8月8日 ·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中华文明之源,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位居天地之中,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中华文明之源,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位居天地之中,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 ...
其他人也問了
河南是什麼省?
河南有幾個姓氏?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