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高聳的大屯山、多條起伏的丘陵、蜿蜒漫長的淡水河、扼住河口 要衝的位置、以及凹岸的港灣形勢
- 高聳的大屯山、多條起伏的丘陵、蜿蜒漫長的淡水河、扼住河口 要衝的位置、以及凹岸的港灣形勢……這些都是促使淡水發展的重要 地理條件。
tamsui.yam.org.tw/tsge/tsge0000.htm
其他人也問了
淡水河怎麼形成的?
淡水屬於哪一區?
海水淡化發展前景如何?
淡水河在哪裡?
為什麼海中有淡水?
地表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麼?
淡水區,舊稱「滬尾」,後稱「淡水」,得名自 淡水河,前身「淡水鎮」,位於 臺灣 新北市 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與東北鄰 三芝區,西北濱 臺灣海峽,西南隔淡水河與 八里區 為界,東南鄰 臺北市 北投區。. 在歷史上曾為 西班牙 登陸臺灣,並在 臺灣 ...
地形輪廓呈南尖北寬之形狀。南端地勢較高,然高度最高僅海拔二百餘公尺,為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為台北盆地的沖積平原,海拔高度即降於不到十餘公尺。平均海拔:46 米
地球上水總儲量約為1.36x10 18 m 3,但除去海洋等鹹水資源外,約有 2.53% 為淡水。. 淡水又主要以 冰川 和深層 地下水 的形勢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僅占世界總淡水的0.3%。. 世界氣象組織 於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估計到2050年,全球 ...
根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22)計算結果顯示,該大規模崩塌的平均深度24.9公尺、斜面積57.5公頃、不安定土砂推估量1,098萬立方公尺,而單就其坡腳崩積層而言,斜面積達20公頃、堆積高度29.2公尺、體積489萬立方公尺,佔全集水區內不安定土砂總量的61.3%。 玉穗溪中游土砂來源則是兩岸野溪造成的崩塌,由河流侵蝕坡腳誘發;下游河段崩塌較少,以堆積作用為主。 目前估算,玉穗溪集水區在2021年盧碧颱風後仍約有739萬立方公尺的不安定土砂存在,持續作用的土石流在其谷口堆積成平均高度約15.8公尺、最大高度22.3公尺、體積319萬立方公尺的土石流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22)。 2021年盧碧颱風-玉穗溪崩塌及河道土砂變化.
- 今日淡水
- 歷史發展
- 行政區沿革
- 名產美食
- 參考資料
- 相關連結
今日的淡水(行政區劃:新北市淡水區)是個擁有400年歷史的城鎮,位於台北盆地的西北方,環繞於大屯山與淡水河之間。史前大屯火山噴發,熔岩向四周流下,在淡水境內像張開的虎爪五指,形成一條條低處的餘坡,俗稱「五虎崗」。因此淡水兼具山城與河港特色,景緻優雅,人文薈萃。加上歷史悠久,直到今天,依然保留著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跡,依據淡水區公所資料,目前認列為古蹟保存者就有23處之多。隨著都市發展至今,目前行政區域共分為42個里,總面積為70.65平方公里,依據戶政事務所截至2010年底止之資料,設籍人口數為143,481人。淡水目前擁有3所大學,2所高中職,3所國民中學,14所國民小學,學生數約達3萬5仟人,因此今日的淡水,若是加上流動人口數,實際人口應有近200,000人。 2014年10月網友Ton...
史前時期
淡水依山傍海,位於淡水河流域內,而淡水河流域範圍內多平原、海階、河階、緩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因此自古就有人類在這裏活動。這些史前居民在不同時期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工藝技術。根據遺留器物的不同特性,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文化階段,包括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淡水河流域發現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遺留的地點並不多,早期在台北市芝山岩遺址採集到少數石器,後來在新北市林口區粉寮水尾也有發現類似器物遺留(粉寮水尾遺址)。至於新石器時代,目前已發現的考古遺址,年代最早者首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此時期人們以漁獵、採集為主要生產活動,或有種植根莖類的原始農業;又發現時間在後的「大坌坑文化晚期」、「訊塘埔文化類型」、「圓山文化晚期」,和「植物園文化」等先民遺址。約自4500年前,本地區開始進入「圓山文化」期,有進步的農業,能大量狩獵或撈捕河海中的魚貝類,社會組織較嚴謹,並有宗教信仰。約1800年前,進入「十三行文化」的「金屬器時代」,此時人們已懂得煉鐵,並有使用銀器和銅器的紀錄,陶器數量甚多,表面繪有各種幾何形印紋。...
13世紀至16世紀
直到13世紀間,時值中國元朝,臺灣北部的平埔族已有以沙金、硫磺、鹿皮等物品,與中國交易土朱、瑪瑙、陶器等物的紀錄。14世紀起,明朝頒布禁海令,嚴禁沿海居民出海,中國東南島嶼逐漸成為走私據點,中國海盜、武裝商船、日本倭寇頻繁往來台海之間,常航行於淡水河口或做短暫停留。 直到明末,台灣北部逐漸受到倭夷威脅,明人對於台澎的安全憂心忡忡,雞籠、淡水兩個地名於是屢屢出現在明末史籍裡。例如,1555年(明嘉靖34年)兵部尚書楊博派遣鄭舜功出使日本,要求取締倭寇並刺探日本實情,回國後將自己經歷的日本實情寫成《日本一鑑》一書,當中記載:「夫小東之域,有雞籠之山,山乃石峰,特高於眾,中有淡水出焉,而我取道雞籠等山之上,徑取七島。」歷史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淡水、雞籠地名最早出現在史料中的時間。又例如,明嘉靖末(約1565年)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第十六冊「福建備錄」載有:「今琉球告急,屬國為俘,而沿海姦民揚帆無忌,萬一倭奴竊據,窺及雞籠淡水,此輩或從而勾引門庭之寇,可不為大憂乎」。
西班牙人時期
16世紀,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西班牙人在1570年佔領了菲律賓後,就想要進一步佔領台灣,一方面保護在菲律賓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可擴大版圖。西班牙人稱台灣是「Hermosa」(葡萄牙人則稱台灣為「Formosa」),當時西班牙人在菲律賓與北美洲的殖民地間,每年有大帆船航行進行貿易,其航線是從菲律賓經巴士海峽沿台灣東岸,乘黑潮暖流北上至日本,再橫渡太平洋。因而對台灣的東部及東北部的認識比荷蘭人更早、更清楚。西班牙人於16世紀時所繪之台灣地圖,略作長方形,從西南斜向東北。 1626年(明天啟六年),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荷、英、葡對抗,終於自菲律賓出兵,在北台灣東北角登陸,命名為「聖地牙哥」 (今三貂角,台語:三貂仔角)。之後,再到社寮島(今和平島)建「聖薩爾瓦多城」,自此正式佔領了雞籠(基隆)。 1628年(明崇禎元年),西班牙人又由基隆入淡水,取名「嘉士多」(Casidor)且建造了「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為今日紅毛城的舊址。據郭宏斌所著〈西班牙人殖民北台灣(1626~1642)〉一文記載:「西班牙人對台灣北部這兩個重要港口,經營不遺餘力,一...
1723年-1875年:臺灣府淡水廳,範圍在大甲溪以北,包含現今新竹、桃園、台北。1875年-1895年:臺北府淡水縣,範圍在頭重溪以北,包含現今桃園、台北。1895年-1897年:台北縣淡水支廳。1897年-1901年:台北縣滬尾辦務署。淡水,一個靠河海而生,充滿歷史文化又兼具異國風情的小鎮,其飲食文化不但豐富多元,且具其特殊涵義,亦有數間超過半世紀的商店,展現了淡水的歷史風貌。 事實上,自日治開始,淡水的料理不但著名,也很繁盛,復因漁業發達、海鮮肥美,成為早期餐廳的賣點;後來因淡水河污染,餐廳料理轉向多元發展,其間又可分為日治時期(主要食客為中產階層,如來淡水打高爾夫球的日本人或有錢有地位的臺灣人);戰後沙崙海水浴場開放時期(主要食客為市民大眾);淡水線鐵道停駛和沙崙海水浴場關門雙重影響,淡水餐飲業相較蕭條;捷運淡水線開通後迄今又是一個新的時期(主要食客除市民大眾外,青少年學子也成為小吃業的主客群),淡水鎮上開出不少新餐廳、景觀咖啡館。 到淡水一遊,從早餐開始,可以一路吃到消夜,有本土的淡水小吃可以勾起甜蜜記憶,還有異國風...
劉益昌,《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年11月,頁11-23。黃繁光等編,(續修)《淡水鎮志》,新北市淡水區公所,2013年6月。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http://ci6.lib.ntu.edu.tw/tamsui/淡水的地理位置:. 淡水鎮背倚大屯山,位居台北縣西北端,北端接三芝鄉、南端和台北市北投區相護連接、南方隔淡水河與八里相望,淡水境內是由大屯火噴發熔岩,形成一條條低處的餘坡,在淡水境內分成五條如手指般的丘陵,俗稱『五虎崗』,淡水街道分 ...
2021年11月24日 · 掌握河川水系的空間分布概況是獲取河川環境情報的第一步,首先可以系統,一覽淡水河系的主流與支流分布,尤其是三條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等,同時能判讀和掌握周邊的重要水文單元(如集水區)、水庫堰壩等分布,並可以透過不同影像圖層的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