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灰面鵟鷹(中國大陸、香港作鵟鷹,學名: Butastur indicus ),又稱灰面鷲,是鷹科 鵟鷹屬的猛禽,臺灣 彰化一帶稱為南路鷹(臺灣話: lâm-lōo-ing ) [2],臺灣屏東 滿州當地稱為山後鳥(臺灣話: suann-āu-tsiáu ) [3],而在臺灣屏東小琉球則叫做飛烏鳥

  2. 鵟鷹 (台湾作 灰面鵟鷹 , 學名 : Butastur indicus ),又稱 灰面鷲 ,是 鷹科 鵟鷹屬 的 猛禽 , 臺灣 彰化 一帶稱為 南路鷹 ( 臺灣話 : lâm-lōo-ing ) [2] ,臺灣 屏東 滿州 當地稱為 山後鳥 ( 臺灣話 : suann-āu-tsiáu ) [3] ,而在臺灣屏東 小琉球 則 ...

  3. 2023年10月16日 · 灰面鵟鷹,又被稱為灰面鷲,屬於鷹科的鵟鷹屬,「鵟」的注音發音為ㄎㄨㄤˊ在台灣不同地區對這種鳥有不同的稱呼,例如在彰化一帶,人們稱其為南路鷹,而在屏東滿州地區,則稱其為山後鳥,而在小琉球,它被稱為飛烏鳥。

  4. 2014年8月12日 · 灰面鵟鷹是台灣春秋兩季猛禽遷徙的要角之一,雖然牠們的數量不若赤腹鷹來的那麼多,但灰面鵟鷹體型較大、且在夜棲點棲息前常有聚集盤旋的行為,再加上過去是人類補充蛋白質的來源,因此受到相當大的關注。

  5. 灰面鵟鷹. 英文名: Butastur indicus. 描述: 體長43至47cm。 頭部灰褐色,臉鼠灰色,後枕有若干白斑。 有白色眉線,雄鳥眉線較細或沒有眉線,雌鳥的眉線較粗而明顯。 蠟膜黃色,眼金黃色。 頸側、背面及雙翼褐色略偏栗紅,尾上覆羽褐色綴有若干白斑,似新月形,但有些個體不明顯。 喉白,有一道褐色粗喉央線。 腹面及脛羽密布褐色橫紋,老熟雄鳥胸部呈整片褐色,雌鳥則交雜較多鱗狀白斑。 尾下覆羽米白色。 尾灰褐色,有3至4道深色橫帶,末端帶最粗黑,最外側尾羽橫帶不明顯。 幼鳥前額至頭頂色淡,具細縱紋,眉線米黃色粗而明顯,眼暗褐色。 背部羽緣有較多淺色斑。 腹面密布深色縱紋,部常有若干橫斑。 喙黑色。 腳黃色。

  6. 字詞:鵟,注音:ㄎㄨㄤˊ,鳥部+7畫 共18畫 (次常用字),釋義: [名] 動物名: (1)夢鳥。. 鳳屬。. 具五彩羽毛,頭有冠。. 《玉篇.鳥部》:「鵟,鳥,有冠。. 」《爾雅.釋鳥》:「狂,夢鳥。.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三 .爾雅音義下》:「鵟,本今作狂。.

  7. Gray-faced Buzzard.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Butastur indicus. 形態: 體長46公分,頭頂灰褐色,喉白色,中央有一黑色縱斑,眼、蠟膜及腿皆為黃色。 背面及胸部上半褐色,腹面其他部分白色,帶有褐色的寬大橫紋。 亞成鳥體色較暗淡,胸前有褐色斑紋。 分布: 分布於亞洲東部,於亞洲東北部繁殖,冬季至東南亞、菲律賓、婆羅洲、印尼等地度冬。 台灣於春秋兩季有大量過境族群。 生態習性: 出現於森林、草原及丘陵地等環境,通常靠近水源。 覓食時停棲在樹枝上向下俯衝至地面捕捉獵物,以兩棲爬蟲類、囓齒動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