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另外牛&][&稠子遺址的文化層平均厚約50公分,最厚文化層可達100公分,相較於前時期 大坌坑文化 的遺址聚落規模更大,這顯示了人群長期居住於此地。 牛&][&稠子遺址的生態遺留多屬於潮間帶的貝種,因此可以推斷距離海岸線應不致太遠。 工具方面出土石器以開墾用斧鋤形器數量最多,也有少量石刀等收割用具。 大量的打剝石片、磨石器等顯示石器加工應是在當地進行。 陶器工藝高度發展,質地主要以紅褐色陶,大部分夾砂,少部分為泥質陶。
zh.wikipedia.org/wiki/牛稠子文化
其他人也問了
牛稠子文化在哪裡?
牛稠子文化早期的人們如何維持豐盛的餐食?
牛稠子遺址發現於何時?
牛稠子文化 (臺灣話: Gû-tiâu-tsú bûn-huà)是 臺灣 南部的 新石器時代 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 臺南 臺地東南側、臺糖虎山農場虎子山四週,恰在原 虎山路 、 文華路 二段交會處四週之區域。 現今隸屬於 臺南市 仁德區 成功里 [1]。 該文化屬於 新石器時代 中期牛稠子文化晚期類型。 遺址發現及挖掘過程. [編輯] 牛稠子遺址發現於 台灣日治時期 1938年4月由車路墘糖廠(今 仁德糖廠)職員萩原直哉於糖廠宿舍北側約500公尺之東側斜坡處發現,其後萩原氏與當時臺南第一高等教師 國分直一 、翁長林正再次調查確認 [2] 。 從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遷台後,牛稠子遺址經歷了地表調查和各項試掘計畫。
牛稠子文化屬於台灣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南部史前文化,年代大致在5000 – 3400 B.P.左右。在史前文化的分類上,又可歸類為「繩紋紅陶文化」或「細繩紋陶文化」。 牛稠子文化可能繼大坌坑文化發展出來,其在南部分佈甚廣,遺址的數量亦多。
2023年10月21日 · 牛稠子文化 ( 台湾话 : Gû-tiâu-tsú bûn-huà )是 台湾 南部的 新石器时代 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 台南 台地东南侧、台糖虎山农场虎子山四周,恰在原 虎山路 、 文华路 二段交会处四周之区域。 现今隶属于 台南市 仁德区 成功里 [1] 。 该文化属于 新石器时代 中期牛稠子文化晚期类型。 遗址发现及挖掘过程 [ 编辑] 牛稠子遗址发现于 台湾日治时期 1938年4月由车路墘糖厂(今 仁德糖厂 )职员萩原直哉于糖厂宿舍北侧约500米之东侧斜坡处发现,其后萩原氏与当时台南第一高等教师 国分直一 、翁长林正再次调查确认 [2] 。 从日治时期至国民政府迁台后,牛稠子遗址经历了地表调查和各项试掘计划。
牛稠子文化. 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 因台灣省台南縣牛稠子遺址而得名。. 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 墓葬均為石板棺,用數塊珊瑚石灰岩石板砌成,葬式為仰身直肢葬,有拔牙習俗。. 牛稠子文化可分為牛稠子類型和墾丁類型,可能從大坌坑文化演變而來 ...
- 臺南史前故事的開始:大坌坑文化
- 繼承了海洋性格的牛稠子文化
- 顏色喜好的轉變:大湖文化
過去,臺南的「左鎮人」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早的人,但是 2015 出現了大翻盤的測定結果,發現其實「左鎮人」只有 3000 年左右的歷史!(左鎮人 OS:討厭,以前都把人家說老了)那麼,到底臺南最早的人是誰呢? 目前,臺南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足跡,出現在歸仁的八甲遺址。這裡遺留有史前陶器破片、石器和貝殼堆,以貝殼進行年代測定後發現,大概是距今 5500 年的史前人類留下的痕跡。不過,從八甲遺址中發現出的繩紋陶並非只此一家,同一時期全島簡直遍地開花、大家都做一樣的花樣。所以,可以將八甲遺址歸類於「大坌坑文化」(以新北市八里大坌坑遺址命名)。 八甲遺址的人們什麼時候離開、去往何處沒有人知道,下一個被發現有人類活動的時期大約距今約 4800~4200 年,以臺南科學園區出土的遺址為代表。他們的垃圾坑中...
大坌坑文化之後,是距今 4200 年前出現的「牛稠子文化」,一直延續到 3300 年前。牛稠子文化與大坌坑最大的不同在於,陶容器外表所施加的繩紋紋飾較為細緻,並且開始製作具裝飾性的陶質手環。 牛稠子文化早期的人們延續了大坌坑文化的海洋性格,出現了大量的石網墜(綁在網子下面讓網子下沉的石頭)說明了對漁撈的重視,此外,農業及狩獵活動也同時進行著,以維持豐盛的餐食。不過隨著時間演進可以發現,出土遺留中狩獵工具(如石製的箭鏃)及海洋資源所佔的比例逐漸減少,顯示他們的生產活動可能逐漸以發展農業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開始出現大型陶罐作為嬰幼兒埋葬的葬具。這種陶罐的底部會被打破,將嬰幼兒遺體放入後,底部以另一件陶罐或陶圈足扣上,埋葬時與成人墓葬方向相同,罐口朝南,成人墓葬大部分為頭向朝南仰躺的姿勢。而...
在 3300 年前到 1800 年前這段時間,出現了對陶器顏色改變的文化,原本是紅色的陶器轉變為黑色陶器為主,這就是「大湖文化」。 大湖文化的陶器在燒製過程中,會將受熱到一定程度的陶器覆蓋起來,與外界空氣隔絕,製造缺氧悶燒的環境,陶土中氧化鐵成分會被抽離出氧氣以幫助燃燒,留下來的只剩灰黑色的鐵,因此陶器會呈現與一般燒陶方式迥異的灰黑色。 生活上,大湖文化石器數量減少,最具有特色的是採用砂岩打磨拋光製成的「巴圖」形石器,可能是作為掘土的農具使用,其他還有不同材質製作的石刀(收穫用農具)、石錛(木工用具)、箭鏃(武器/獵具),都經過仔細磨製而成,幾乎沒有留下粗糙的打製痕跡。 除了陶器顏色的轉變,以及石器製作更加精緻外,埋葬行為也有了明顯變化。成人墓葬方向變成為頭向朝北,遺體俯臥向下的「俯身葬」為...
牛稠子文化,為南臺灣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之一,又可歸類為「繩紋紅陶文化」,分 灰褐色有刃石器,為扁平的長方狀,磨製法製作成形,刃折呈弧狀,兩側帶打製痕跡。
2024年3月27日 · 牛稠子文化 (臺灣話: Gû-tiâu-tsú bûn-huà)是 臺灣 南部的 新石器時代 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 臺南 臺地東南側、臺糖虎山農場虎子山四週,恰在原 虎山路 、 文華路 二段交會處四週之區域。 現今隸屬於 臺南市 仁德區 成功里[1]。 該文化屬於 新石器時代 中期牛稠子文化晚期類型。 牛稠子遺址發現之硬陶片. 牛稠子遺址發現之繩紋陶片. 牛稠子遺址發現之18-19世紀青花瓷碎片. 遺址發現及挖掘過程. 牛稠子遺址發現於 台灣日治時期 1938年4月由車路墘糖廠(今 仁德糖廠)職員萩原直哉於糖廠宿舍北側約500公尺之東側斜坡處發現,其後萩原氏與當時臺南第一高等教師 國分直一 、翁長林正再次調查確認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