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又,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此經脈屬「申」位,故名。. 【位置】. 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許」;.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補充:「白肉際」;. 《素問‧刺腰痛論》王冰註:「外踝下五分」;. 《針灸大成 ...

  2. 《針灸大全》:「在足外踝下微前,赤白肉際是穴」; 《針方六集》:「一方云:取外踝尖下二寸,赤白肉際。 」即當足跟外側面,跟骨滑車突下方。

  3. 穴以有骨橫于其上,故名。. 別名「關梁」,意相仿。. 【位置】. 足外側部,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凹陷處。. 當 申脈 與 京骨 連線的中點。.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下」;. 《外台秘要》一作:「外踝下一寸」,. 《奇經八脈考》作:「一寸五分 ...

  4. 【配穴】 咽中乾、口中熱唾如膠:少澤、太溪。咽腫:中渚、太溪。衄血不止:兌端、腦空、風門、太溪、穩白。腿足腫紅:太溪、崑崙、申脈。眩暈:完骨、太溪、太衝。腎虛牙痛:下關、頰車、太溪。失眠多夢:神門、三陰交、太溪。

  5. 【配穴】 足緩難行:條口、絕骨、衝陽。腳弱無力:足三里、絕骨、申脈、公孫。腳氣:絕骨、三里、陰交。心腹脹滿:絕骨、內庭。偏頭痛:風池、懸鐘、俠溪。中風半身不遂:腎俞、環跳、風市、委中、懸鐘、足三里。落枕:天柱、後溪、懸鐘。

  6. 微握拳,向掌側合谷方向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開竅醒神、清熱舒筋、通督脈、固表汗。. 古典:振寒寒熱、目赤痛、目翳、眥爛、耳鳴耳聾、鼽衄、頸頷腫、心痛煩滿、瘧疾、痂疥、小便赤黃、癲狂、頭項痛、手足拘攣 ...

  7. 八穴始載于《針經指南》,《標幽賦》說的「陽蹻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蹻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脇肋在裡之疑。 」即指此八穴的治療作用而言。

  8. 當申脈與京骨連線的中點。.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下」;. 《外台秘要》一作:「外踝下一寸」,. 《奇經八脈考》作:「一寸五分」;. 《針灸聚英》作「申脈下一寸」;. 《神應經》:「外踝下少後,丘墟後,申脈前。. ﹝局部解剖﹞. 肌肉:腓骨長 ...

  9. 《針灸聚英》:「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循經考穴編》:「當以繩量小指(趾)至後跟中折取」;《針灸集成》:「在申脈前三寸」。【解剖】 肌肉:上方為外展小趾肌。神經: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血管:足底外側動

  10. 【配穴】 目赤:太淵、陽溪、崑崙。踝跟骨痛:絕骨、崑崙、丘墟。小兒陰腫:崑崙、太溪、太衝。腰背痛:環跳、委中、崑崙。轉筋、目眩:承山、崑崙。穿跟草鞋風:崑崙、丘墟、商丘、照海。便毒、癰疽:承漿、三陰交、崑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