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白腹秧雞(學名: Amaurornis phoenicurus ),又名白胸苦惡鳥、苦雞母(臺灣話: khóo-ke-bó )、田雞仔(臺灣話: tshân-ke-á )、紅尻川仔(臺灣話: âng-kha-tshng-á )、白面仔(臺灣話: pe h-bīn-á )、補鑊鳥(臺灣客家語 四縣腔:buˋ vog diauˊ) [3]

  2. Birds of the World. 探索 白腹秧雞. 外來種. 在草地、溝渠、河濱、沼澤,以及公園和農地等鄰近人類區域處常見的中型似雞的沼澤性鳥類;常看到在開闊處覓食。. 成鳥背部深石板灰而腹部白色,尾下有紅褐色塊。. 幼鳥外型很相似但顏色較暗淡。. 明顯多變的鳴唱聲 ...

  3. 白腹秧雞(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是秧雞科、苦惡鳥屬中的一種水鳥,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里蘭卡。 繁殖棲息於亞洲南部的沼澤、池塘、溝渠和河岸,從印度、...

  4. 2013年9月27日 · 協會執行長蕭明宏說,白腹秧雞曾是台灣3種常見的秧雞之一,農法的改變使得許多生物消失,也讓白腹秧雞沒有食物可尋,而逐漸逸出農田圖像外。 白腹秧雞回到農田,讓協會看到的是農田生態系逐漸恢復了。

  5. 白腹秧雞(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又名白胸苦惡鳥,是秧雞科苦恶鸟属中的一種水鳥,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繁殖棲息於亞洲南部的沼澤、池塘、溝渠和河岸,從印度、斯里蘭卡橫跨到中國南部和印度尼西亞,身長約32公分,在上述地區皆為留鳥 ...

  6. 型態及特性: 嘴黃色,上嘴基部紅色;自臉至下腹為雪白色,其餘為黑色羽毛,因此稱為白腹秧雞。 會單獨或成對活動,以昆蟲、軟體動物、植物嫩芽與種籽為食。

  7. 形態特徵. 頭頂、枕、後頸、背和肩暗石板灰色,帶點橄欖褐色,並有些許綠色光輝;兩翼和尾羽橄欖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翻具白緣;額、眼先、兩頰、頦、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紅褐色,下腹側、肛周和尾下覆羽紅棕色;虹膜 ...

  8. www.wikiwand.com › zh-tw › 白腹秧雞白腹秧雞 - Wikiwand

    白腹秧雞 ( 學名 : Amaurornis phoenicurus ),又名 白胸苦惡鳥 、 苦雞母 ( 臺灣話 : khóo-ke-bó )、 田雞仔 ( 臺灣話 : tshân-ke-á )、 紅尻川仔 ( 臺灣話 : âng-kha-tshng-á )、 白面仔 ( 臺灣話 : pe̍h-bīn-á )、 補鑊鳥 ( 臺灣客家語 四縣腔 :buˋ vog diauˊ) [ 3] ,是 秧雞科 苦惡鳥屬 中的一種水鳥,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里蘭卡。 [ 2] 繁殖棲息於 亞洲 南部的沼澤、池塘、溝渠和河岸,從 印度 、 斯里蘭卡 橫跨到 中國 南部和 印度尼西亞 ,身長約32公分,在上述地區皆為 留鳥 ,築巢在沼澤植被的乾燥地點,一巢約6至7個蛋。 於 印度, 中央邦, 博帕爾.

  9. 2023年3月21日 · 白腹秧鸡(学名: Amaurornis phoenicurus ),又名白胸苦恶鸟、苦鸡母(台湾话: khóo-ke-bó )、田鸡仔(台湾话: tshân-ke-á )、红尻川仔(台湾话: âng-kha-tshng-á )、白面仔(台湾话: pe h-bīn-á )、补镬鸟(台湾客家语 四县腔:buˋ vog diauˊ) [3]

  10. 中文名 白腹秧雞. 其他別名 白胸苦惡鳥. 分類資訊 Subspecies 亞種. 相關連結 臺灣物種名錄 | iNaturalist. 分類階層. 白腹秧雞 Amaurornis phoenicurus. 動物界 Animalia. 兩側對稱動物亞界 Bilateria. 後口動物下界 Deuterostom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Vertebrata. Gnathostomata. 四足總綱 Tetrapoda. 鳥綱 Aves. 鶴形目 Gruiformes. 秧雞科 Rallidae. 苦惡鳥屬 Amaurornis. 白腹秧雞 Amaurornis phoenicurus. 總覽. 物種解說. 多媒體. 綜合描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