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出自元代 王實甫 的《 長亭送別 》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

  2.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

  3. ……當我們讀到“碧云天黃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等句時,也會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

    • 概觀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西廂記·長亭送別》是元代詩人王實甫寫的。用元雜劇的形式講述了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別離場景,而張生和崔鶯鶯這對衝破世俗相愛的戀人,短暫的歡愉後即將飽嘗長久的別離相思。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矛盾,表現了對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嚴重束縛和壓制的控訴。

    西廂記・長亭送別1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旦唱)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2,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3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4,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5。馬兒迍迍6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7,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8;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9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裡呵?(旦唱)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10,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幫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淒悽惶惶的寄。

    詞句注釋

    1.《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 2.碧雲天黃花地:句本范仲淹《蘇幕遮》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黃花,指菊花,菊花秋天開放。 3.“曉來”二句:意謂是離人帶血的淚,把深秋早晨的楓林染紅了。霜林醉,深秋的楓林經霜變紅,就像人喝醉酒臉色紅暈一樣。 4.“柳絲長”句:玉驄(cōng):馬名,一種青白色的駿馬。此指張生赴試所乘之馬。古人有折柳送別之習慣,故寫別情多藉助於柳,此言柳絲雖長卻系不住玉驄.猶言情雖長卻留不住張生。 5.倩(qìng):請人代已做事之謂。 6.迍:行動緩慢,留連不進的樣子。 7.“卻告”二句:卻,猶恰;破題,唐宋詩賦多於開頭幾句點破題意,元曲中用於比喻開端、起始或第一次。 8.釧:古代稱臂環為釧,今謂之手鐲。 9.恨:遺憾,不滿意。與今天“仇恨”“怨恨”的恨相別。 10.花兒、靨兒:即花鈿。 11.爭揣:爭取、奪得。 12.視官如拾芥:把取得官職看得像從地上拾取一根草棍那樣容易。 13.斜簽著坐:側身半坐,封建時代晚輩在長輩面前不能實坐。 14.死臨侵地:呆呆地,沒精打采的樣子。 15.閣淚汪汪不敢垂:強忍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閣淚,含淚。 16.推整素羅衣:意謂裝作整理衣裳。推,藉口,這裡有“假裝”的意思。 17.時間:目下,眼前。 18.意似痴心如醉:《樂府新聲》無名氏《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心似燒,意似痴,情如醉。” 19.“我諗知”二句:意謂這幾天我已經深深知道了相思滋味的苦痛難堪,原來這離別比相思更苦十倍。諗,知道。 20.棄擲:本指拋棄,此指撇下鶯鶯而遠離。 21.妻榮夫貴:本指妻子可以依靠丈夫的爵位而尊貴,這裡反其義用之,意謂說你與崔相國家做女婿,本已因妻而貴,大可不必再去求取功名了。 22.眼底空留意:意謂母親在座,有所避忌,不得與張生同桌共食以訴衷曲,只能以眉眼傳情表達心意。 23.玉醅(pēi):美酒。 24.怕不待要:難道不想、何嘗不想之意。 25.蝸角虛名:蝸角極細極微,喻微小之浮名。 26.蠅頭微利:比喻因小利而忘危難。 27.輛:動詞,駕好,套好。 28登科錄:登載錄取進士姓名的名冊。 29.春雷第一聲:進士試於春正、二月舉行,故稱中第訊息為春雷第一聲。 30.“青霄”二句:此為當時成語,青霄路即致身青雲之路。 31.口占一絕:隨口吟出一首絕句詩。不打草稿,隨口成文叫口占。 32.賡(gēng):續作。 33.趁程途節飲食:意謂路途中要節制飲食。趁,趕;趁程途,趕路。 34.順時自保揣身體:估量自己的身體情況,適應季節變化,自己保重。 35.“淚添”二句:上句以水喻愁之多,下句以山喻愁之重。華岳三峰,即西嶽華山的蓮花峰、仙人掌、落雁峰。 36.據鞍:跨鞍。 37.文齊福不齊:意謂有文才而缺少福分,不能考中。 38.棲遲:留連,逗留。 39.來時甚急去後何遲:時與後,都為語氣詞,相當於“呵”或“啊”。 40.“淚隨”二句:互文見義,謂睹秋雲、見流水都引起對鶯鶯的思念而愁生淚落。

    白話譯文

    (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準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鶯鶯、張生、紅娘一同上場)(鶯鶯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別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多么煩惱人呀!“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里。” 〔正宮〕〔端正好〕碧藍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猛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清晨,是誰把經霜的楓林染紅了?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說)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鶯鶯說)你哪裡知道我的心裡呵!(鶯鶯唱) 〔叨叨令〕看見準備著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麼心情去插花兒、貼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嫵媚;準備好被子、枕頭,只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後,那衫兒、袖兒,只會揩滿流不斷的淚。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從今往後,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說)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迴避。我今天把鶯鶯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後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爭取一個狀元回來。(張生說)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著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長老說)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後的人。(斟酒後,坐下)(鶯鶯長嘆) 〔脫布衫〕西風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後的枯草滿地都是。酒席上斜偏著身子坐的張生,緊鎖著愁眉,沒精打采,呆呆發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忍著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覺;猛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吁氣,假裝著整理著自己素色的綢衣。 〔麼篇〕雖然久後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么不讓人傷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說)小姐斟酒!(紅娘遞酒壺,鶯鶯端著酒杯長吁嘆,說)請喝酒! 〔上小樓〕團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別緒相跟而來。想著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別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麼篇〕青春年少呵,把別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只求像並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說)紅娘倒酒吧!(紅娘倒酒)(鶯鶯唱) 〔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迴避,真想和他敘敘夫妻之情。雖然只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眼裡空留著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說)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鶯鶯說)紅娘,什麼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著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裡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滿了腸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裡,一聲接著一聲長長地嘆氣。 (夫人說)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一起回來。(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別)(長老說)你這一走我沒有別的話要說,我準備買科舉後的錄取名冊看,你結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先生當心,一路上多保重!從今往後我無心誦習佛經,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長老下場)(鶯蔦唱) 〔四邊靜〕一會兒送別的筵席已經結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別離,夕陽的餘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裡?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鶯鶯說)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張生說)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鶯鶯說)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麼相送,吟詩一首,為你送行:“拋棄我的人現在何處?想當初對我那么親熱。現在卻把原來對我的那份纏綿用來對別人。”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官調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藝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元雜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西廂記》是一部著名的元雜劇。其故事取材於中唐詩人元稹所作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王實甫《西廂記》是在繼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創作的傑出作品,它不僅在形式上由敘事體(敘事體由演唱者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的講唱文學變成了代言體(代言體是由戲中角色的言行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的雜劇,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進一步的開掘。《西廂記》通過崔張愛情故事的描寫,批判了封建禮教和門閥婚姻制度,熱情歌頌了崔鶯鶯和張生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行為和自由愛情,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理想,在藝術上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文學賞析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前幾句化用范仲淹《蘇幕遮》詞並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霜葉由青變紅,故著一“染”字,淚染霜林,文辭既美,意象又耐人尋味。著一曉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轉紅,似乎只經過短短的一夜時間。董西廂中這兩句作“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儘是淚人眼中血”,張生的唱詞,而《長亭送別》中的鶯鶯的唱詞青出於藍,也更加婉妙。 〔滾繡球〕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情寫意,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主人公複雜的內心世界。“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玉驄”是指張生騎的青白色的馬;“倩”,是請的意思;“斜暉”,指斜照的陽光。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想請它們掛住流逝的陽光,讓時間走得慢一點。“馬兒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就是慢慢的意思。張生騎馬在前,鶯鶯坐車在後,鶯鶯要馬兒慢慢地走,車兒快快地跟上,好讓自己同張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點的時間呆在一起。“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這兩句是說,剛逃過了情人之間的相思之苦,才開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金釧”就是帶在手腕上的金鐲子;“長亭”是古代設立在大道旁邊為送別餞行而用的亭子,古語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所以叫“十里長亭”。這三句是說,鶯鶯剛聽見一聲張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鐲子就松下來了;遠遠看見送別的十里長亭,人馬上就瘦下來了。這種離愁別恨有誰能知道啊?這裡作者運用了高度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形容當時鶯鶯和張生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 這段曲詞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鋪設上是不大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採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淒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這段曲詞,比較多地採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兒、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松金釧減玉肌等等所有這些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對鶯鶯內心活動的刻畫,不是依仗蒼白空泛的言詞,而是藉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首飾統統拿來,賦予豐富的聯想和誇張,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現得十分具體真實,細膩動人。 〔叨叨令〕這段曲詞,先是說鶯鶯看見送行的車馬,心中非常難過、悶氣;進而又說無心梳妝打扮,從今後只能用昏睡和哭泣來熬度時光。緊接著,是無可奈何的悲嘆:“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就是怎么不的意思;“也么哥”是曲詞中的襯字,沒有實在的含義。這兩句疊句是說:怎么不煩悶死人啊?怎么不煩悶死人啊?然而煩悶和悲嘆也無法挽回她和張生的離別,所以最後只好叮囑張生:“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惶惶的寄。”這裡的“索”,是必須、應該的意思;“惶惶”,匆忙、趕緊的意思。這兩句是囑咐張生分別後趕緊寄書信回來。 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內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語,如車兒馬兒、花兒靨兒、被兒枕兒、衫兒袖兒、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作者把這些日常的口語巧妙地組合起來,用一連串的排比、重疊,造成音節和聲韻的迴環流轉,產生“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當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會見後,送別的酒宴開始了。當著嚴厲無情的老夫人,鶯鶯不能盡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只能感嘆、悲傷。酒宴完畢以後,老夫人先走了。這個時候,鶯鶯和張生能談談知心話了。這裡,安排了一支名叫〔耍孩兒〕的曲子。這段曲詞的開頭,作者借用典故來極力渲染鶯鶯內心的悲戚。“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紅淚”,古代傳說,曾經有一個少女被選入皇宮,在同她的父母分別時,哭得很傷心,用玉壺接下她的眼淚,玉壺都染成紅色的了。後來把女子非常悲傷時流的眼淚叫“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是融化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中最後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江州司馬”是白居易當時擔任的官名,指的是白居易。這兩句是說,鶯鶯為離別之苦而流的眼淚濕透了衣衫,比當年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時流的眼淚還要多。接下來作者又以比喻的手法進一步抒寫鶯鶯的心緒:“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伯勞”是一種鳥。這兩句是說,伯勞和燕子就要一個飛東一個飛西了,還沒有起飛分開就問今後相會的日子。經過這些鋪張描寫,人物的感情已成奔騰之勢向高潮發展。這時候,作者卻避過潮頭,另敷新筆:“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縱然馬上就要相別千里,姑且在聚合時再飲一杯送行酒吧。這是由極度悲哀轉向無可奈何時的一句寬慰話。這一筆,雖在意想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它使得整段曲詞錯落有致,人物的內心活動也顯得波瀾起伏。經過這樣的跌宕迴旋,作者才放縱筆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未飲心先醉”,是宋代詞人柳永《訴衷情近》詞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飲心如醉”。王實甫把它改成“未飲心先醉”,語意就更加沉重。這三句是說,哪裡還要飲什麼送行酒啊,還沒飲酒,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淚流盡繼之以血,這顆心早已被折磨得像死灰一樣了。這同上面“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相對照,是感情上的一個突變,由一剎那間的寬慰,轉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實際上,前兩句是後三句的映襯對比,可以說這是一種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是鶯鶯對張生赴考所持的態度。歷經多少辛酸痛苦才獲取的愛情,剛剛得到承認,馬上又要分開。“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鶯鶯的內心愈是痛苦,愈是說明封建家長的冷酷無情。鶯鶯雖然無力反抗老夫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斬釘截鐵地表明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她認為“蓮開並蒂”比“狀元及第”好得多。這些描寫,使《西廂記》擺脫了表現才子佳人離愁別緒的老套,升華到否定世俗傳統偏見的高度,使藝術形象迸發出閃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不要忘記這些話是當著老夫人的面說的,它顯示了鶯鶯倔強的反抗性格。《長亭送別》歷來為人們所激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僅表現了愛情和封建家長的矛盾,而且對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世俗觀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在老夫人和長老相繼離去後,鶯鶯面對即將赴考的張生,百感交集,肝腸痛斷。她首先叮囑張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又一次表現了她在功名利祿問題上與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態度。面對即將遠去的愛人,鶯鶯千叮嚀,萬囑咐,“順時自保揣身體”,“鞍馬秋風裡,最難調護,最要扶持”。這些體貼入微的話,寫出鶯鶯對張生的纏綿深情,表現了她溫柔嫻慧的性格。 “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長亭送別》的末尾,鶯鶯終於把藏在心底的話說出。這話來得如此突兀,分量驚人的重。“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鶯鶯明白,她和張生的愛情正達到一個危險地帶,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的愛情的巨大考驗。張生得中的話,他將成為高門大族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巨大的陰影籠罩著鶯鶯。在這裡,我們窺見了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的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裡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如果劇中的張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誠的君子的話,鶯鶯的棄婦的命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採用古典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詩詞語言的精華,又提煉、融會生動的民間口語,加重文章的斑斕色彩,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使這部作品辭藻紛呈,艷麗典雅。在博取眾長的基礎上,熔鑄冶煉,形成自身華麗秀美的語言特色。這種特色是形成全劇“花間美人”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沒有語言上這種五色繽紛的艷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藝術風格

    《西廂記》的崔張故事乃千古佳傳,人物也很美,無論是張生鐘情之美,鶯鶯深情之美,紅娘熱情之美,皆清麗夭矯,沁人心脾,為“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奠下很好的基礎。 藝術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駕馭語言的獨特性。劇本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是語言的藝術。運用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藝術風格,這幾乎是不言而喻的。王實甫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當時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造了文采斑斕的元曲語彙,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西廂記》“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是和全劇到處都有美不勝收的綺詞麗語分不開的。…… 藝術風格還表現在意境的創造方面。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聖手。全劇處處有詩的意境,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氣氛。……在個別悲劇性的場子裡,也依然籠罩著詩的氣氛。如《送別》一折,並不著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膽的痛苦,而是藉助古典詩詞描寫愁恨時特有的一些表現手法,以景寫人,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裡沒有呼天搶地,沒有抱頭痛哭,有的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那種詩意的迷惘和濃濃的哀愁,依然是一片詩情畫意的動人色調,與全劇優美的風格和諧統一。

    語言特點

    《西廂記》是一部迷人的詩劇,全劇從頭到尾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愛情詩,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劇的節奏,有“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藝術語言,有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所有這一切,匯合成一種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其文采燦然的語言特點,絕不是堆砌詞藻,雕字琢句得來的,它和形式主義的專門搞文字藻繪的作品毫無共同之處。全劇雖然華美,文采璀璨,卻自然、流利、通暢,絕無滯澀、雕琢、造作的毛病。因此明代戲曲評論家何元朗認為:“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辭家之雄。”(《四友齋從說》)王世貞云:“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曲藻》) 作者不僅善於熔煉方言口語入曲,而且更善於熔煉古典詩詞入曲,甚至把口語和古典詩詞雜糅在一起而絲毫不顯生硬牽強。俗話說“量體裁衣”,《西廂記》很多地方是“量體借衣”,借用前人的現成語句和意境而不顯“借”的痕跡。……當我們讀到“碧雲天,黃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等句時,也會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而“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典故是無須說的了。由於原材料都來自詩中的句篇、精華,於是據以熔煉而成的新產品當然是精品了。但是話說回來,好材料遇到拙劣的工匠,就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這裡便有所謂化工和畫工、神似和形似的區別。一個好的詞語,一種好的意境或一種好的表現方法,高明的巧匠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借鑑,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創新。例如《西廂記》中《送別》一折有“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寫離愁之重,小小車兒載不動。這個意思並不是王實甫創造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就有“驢鞭半裊,吟肩雙聳,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馱也馱不動”。只因王實甫是寫鶯鶯的離愁別恨,因此必須易馬為車,不能照搬董解元的原話,但是寫離愁之重卻是一樣的。董解元用馬形容離愁,也不是董解元的創造,宋人石孝友《玉樓春》詞已有“春愁離恨重於山,不信馬兒馱得動”的比喻。李清照的《武陵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可見古詩詞中載愁的工具多得很,騎馬、乘車、坐船悉聽尊便,但總的說必須符合人物所處的現實環境,必須有助於人物刻畫。能融會貫通臻於至境的是高手,否則照葫蘆畫瓢,生搬硬套,即或很像,也是別人的東西。 總之,《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傑出的。由於王實甫既能熟練地駕馭民間語言,又善於吸取古典詩詞中的精華為己所用,兩者奇妙的結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質樸,既有文采又不廢本色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濃郁的詩情畫意,瀰漫在字裡行間,這卻是《西廂記》獲得文采派代表作的主要標誌。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他的創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據賈仲明《凌波仙》弔詞寫到“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颩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說明王實甫在當時即享有盛名,常與演員、歌伎往來。諸本《錄鬼簿》都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序》,可知王實甫於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

  4. 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的美麗畫面。

  5. 碧雲悠悠的天空,黃花紛紛的大地,秋天西風淒緊而猛吹,空中大雁從北往南飛。 早晨楓葉紅得像喝醉酒的人臉一樣,都是被離人的眼淚染成的啊。 創作背景. 此曲出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西廂記》是王實甫寫於元代元貞、大德年間的雜劇。 其中第四本第三折的主要情節是“長亭送別”。 窮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千金崔鶯鶯相愛,但門第不般配,遭到老夫人阻撓。 他必須去考取功名,才能實現美滿姻緣。 臨行,崔鶯鶯送他到十里長亭。 這首《端正好》是崔鶯鶯在送別張君瑞時所唱的曲子。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支曲子通過崔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了與張生離別痛苦壓抑的心情。 曲詞很美,雖然“碧雲天,黃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總是離人淚”是化用蘇軾的詞句,但天衣無縫,融為一體。

  6.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 碧雲天黃葉地北雁南飛 相關

    廣告
  2. Worship Jesus. Glory Cloud Bring the Sound of Heaven. FREE Christian, Gospel, and Worship Music for J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