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詩人以一種特有的感覺,描繪了靜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 這是一種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 暗,是詩人細緻觀察,潛心體會的結果。 這首詩是詩、畫、音樂相結合的和諧,幽深境界的表現。 這首小詩是一首五言絕句,主要描繪了鹿柴附近的山林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寂靜的山谷裏看不見一個人影,卻聽到遠處傳來的說話聲音在空氣中迴盪。 夕陽西下,餘暉穿過密密的樹林,靜靜地反照在青青的苔蘚上。
      www.tpomps.edu.hk/tpompschi/2008_2009/10/read.htm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出自唐代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照青苔上。 唐詩三百首,寫山,寫景譯文及注釋譯文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3. 詩的絶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筆先寫空山寂絶人迹,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 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 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 ...

  4. 原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釋. (1)鹿柴(zhài):“柴”同“寨“,柵欄。 此為地名。 (2)但:只。 聞:聽見。 (3)返景:夕陽返照的光。 “景”古時同“影”。 (4) 照:照耀 (著)。 賞析.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 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于表現雨后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于表現山的空寂清泠。

  5.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 寂靜與幽暗,雖分別訴之於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於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

  6. 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中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深林,本來就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

  7. 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幽中之喧也。 如此變化,方入三昧法門。 《唐詩選注》:玉遮曰:只四語,令人應接不暇。

  8. 2024年6月28日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白話文翻譯 空曠的山谷中看不見人影,只聽見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餘光照進深林,又映照在青苔上。 背景介紹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