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奇蹟,又稱為台灣經濟奇蹟 (英語: Taiwan Economic Miracle ),是指台灣從1950年代開始至今,經濟高速成長的現象,台灣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台灣成為主要的經濟大國和已開發國家、臺北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1]。

  2. 台灣奇蹟,又稱為台灣經濟奇蹟 (英語: Taiwan Economic Miracle ),是指台灣從1950年代開始至今,經濟高速成長的現象,台湾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台灣成为主要的经济大国和已开发国家、臺北成为世界着名的国际大都市 [1]。

  3. 台灣日治時期的經濟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模式,即以台灣自然資源與人力,來培植宗主統治國的整體發展。 此種模式於兒玉源太郎的總督任內打下基礎,並於1943年 太平洋戰爭 中達到最高點。

  4. 2024年2月25日 · 戰後臺灣經濟起飛的秘密.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曾提出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理論,講述在自由市場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促使價格機制在充份運作下,達到適當的資源分配。 在現實世界中,還有一隻由國家操控的「看得見的手」藏著讓臺灣經濟起飛的秘密。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政治學研究所吳親恩副研究員,帶我們回顧戰後帶動臺灣經濟成長的三項關鍵政策,並從過往經驗反思臺灣的未來發展契機! 「臺灣錢淹腳目」是臺灣人幾乎都聽過的一句俗諺,可用來形容 1960 年代至 2000 年間,臺灣經濟崛起的盛況。 同一時期,同樣身為後進經濟體的香港、南韓、新加坡也迎來經濟飛速成長時期,與臺灣並稱「亞洲四小龍」。

  5. 1981年6月1日 · 孫院長自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到六十七年五月,擔任經濟部長期間,臺灣的經濟發展遭到世界經濟不景氣及石油價格上漲的打擊,陷入邁向「奇蹟」之後的第一次重大考驗。

  6. 2017年4月20日 · 台灣在民主運動發展下,「自由市場論」與「反權威思潮」佔據社會主流意見,讓人們選擇忽視國民政府的作為。 當市場正常運行時,政府或許不用插手,但回到台灣戰後初期的處境,社會百廢待舉,無論是美國的援助或日本殖民遺產,都無法讓台灣經濟自然地成長,若忽略政府作為,就無法解釋台灣經濟奇蹟。 自由市場理論雖認為政府的干預越小越好,但很多事只有政府才能主導,像是幣制改革、土地改革、外匯與貿易改革等等,關乎改變社會經濟結構的議題,若不是政府透過政策推動根本不可能發生。 高投資風險的新興產業,也有賴政府產業政策的推動。 當然必須省思在國民政府威權統治下,發生過許多令人哀悼的衝突事件,但當時政府設定明確的現代化目標,推動經濟增長,成果值得正視。

  7. 2023年10月4日 · 臺灣經濟從日治時期開始發展. 吳聰敏將臺灣經濟發展史分為四段時期:一是荷治至清治末期;二是日治時期,三是1945年到1950年,四是1950年國民政府遷臺以後。 清治時期,臺灣的經濟長期停滯,人民的所得水準上升是從日治初期開始。 「日治臺灣之前,滿清政府統治臺灣時間雖長,但消極治臺。 對北京來說,臺灣不過只是個彈丸邊陲小島,無關緊要。 」吳聰敏提到,但日本政府治理臺灣的做法完全不同。 日治初期開始,日本投入許多的資源推動基礎建設。 最早是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接著是交通建設、土地調查、戶口普查等。 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以及基隆、高雄港築港工程完成,使臺灣有了現代化交通系統。 「這些基礎建設便是臺灣現代經濟成長的起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