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為推動有機產業,當地成立「有機村推動委員會」,全村一起動起來。 沈聰明將委員會整合為生產組、生活組、生態組及行銷推廣組,透過不斷溝通,讓農民對有機農業有深入了解,再由農改場專家到田間輔導有機栽培技術與管理。

  2. 羅山休閒農業園區發展有機農業示範村,景點有羅山瀑布、羅山大魚池、泥火山、鬯蕨生態區、土角厝、富里鄉農會展售中心、六十石山,設置羅山遊客中心,接待來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的旅客,帶您體驗農家生活、DIY泥火山豆腐、炒米香、導覽羅山有機村 ...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1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2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3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4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5
  3. 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有機農業與休閒結合,配合公部門的輔導行銷,羅山漸漸邁向有機、自然生態優質體驗的發展方向,於是社區發展協會在 94 年輔導成立 14 家體驗農家,開發休閒產業:有火山豆腐、炒米香、愛玉、稻草編織、竹製童玩、手工香皂、炕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1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2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3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4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導入里山倡議 走出羅山之路. 轉型之路任重且道遠,除了辛勤種植有機米,羅山社區發展協會邀請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分享國際最新趨勢-里山倡議,強調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生產及自然永續之間的平衡發展,跟羅山社區訴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耕作理念 ...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1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2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3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4
    • 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5
    • 有機村復興,留住年輕人
    • 竹產業復興,循環經濟、傳統技藝融入社區
    • 從下而上凝聚當地人共識

    「你看這個斗笠軟軟的,不耐用,我們都編得很紮實,可以用很久。」80歲的林運枝拿著兩頂斗笠在手上比劃,跌進小時候的回憶裡,每逢放假,都要跟長輩一起到山上剖竹子、撿筍殼、竹葉,「編斗笠很辛苦,以前我們這邊大家都在編,後來大多從國外進口,很少人做了,我也好幾年沒做囉。」 大多數人對羅山村的印象都是有機村,其實70年代,羅山是全臺數一數二的斗笠出產地,解說員劉益久表示,羅山村地名一說是從境內螺仔坑溪的「螺」演變而來,也有人認為來自斗笠臺語「瓜笠仔」中的「笠」發音。可以想見滿山遍野桂竹筍,為這個夾在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的小村落,帶來務農之外的豐碩收入。 然而手工編織不敵中國、東南亞廉價人力和機器,隨著全球化貿易,羅山的斗笠技藝和桂竹林一樣,面臨荒廢的命運,現在編織斗笠的老師傅,一隻手數得出來。 不過老天...

    「里山」(Satoyama)概念來自日本,原意是指結合淺山樹林如竹林等,以及周遭濕地、草地、聚落,建立複合式的生態系,尋求人與動物、大自然的平衡。 對羅山居民來說,推動里山第一個注意到的就是桂竹筍,手編斗笠沒落後,除了居民日常行進路線,羅山村大片桂竹筍林多半廢棄,雖是保育類動物山羌、環頸雉天堂,卻苦了當地居民,水果、黃豆等各式農作物,不斷遭受侵害。 「山羌就在我家門口,羅山每個人都見過山羌」,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益誠指著竹林邊坡的山羌腳印,無奈地說,這裡的野生動物不怕人,放鞭炮也沒用,已經多到很困擾了。 早期公部門曾投入經費,在竹林間鋪設觀看羅山瀑布和當地泥火山、大埤塘的步道,但長期以來沒人管理,居民討論後,決定重新規劃現有步道,整理沿途竹林,培育解說員,重新吸引遊客。 林益誠表示,並非...

    從前推動羅山有機村時,公部門投入許多經費,幫當地居民蓋步道、涼亭、水泥溝渠,但居民坦言,實際使用率不高,「老的忙著種田,年輕的在外工作,沒人可以維護經營」。凸顯出早期由上而下思考、缺乏在地思維的困境。 這些經驗讓羅山居民認知,發展社區必須從下而上,找出家鄉共同願景。林益誠說,這一年來居民已經坐下來開過好幾次會,調查現有的生態資源、基礎工程,「現在大家知道自己擁有什麼了,才能將社區推廣出來。」 富里鄉農會近年也積極推動農村旅遊,和羅山想法不謀而合,因此大力引介公部門資源,串聯周遭社區農事體驗行程。林務局也支持羅山村發展里山倡議,保育組組長夏榮生曾走訪羅山村,他認為當地居民很有想法,且是少數有農會協助的里山案例,「農會體系進來,讓居民推動起來更有力。」 但夏榮生也提醒,不論是政府或農會,都只是陪...

  6. 羅山村社區總體營造配合行政院農委會為協助農村永續發展,推動「整合性社區發展及文化發展示範計畫農村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與「活化鄉村青年組織計畫」,在花蓮富里羅山村進行社區營造與活化鄉村青年組織實驗計畫。

  7. 整合地方資源,利用田園、自然景觀之優勢,結合觀光、生態、環保、文化及有機生產,將休閒農業作一另類風貌農村之型態;再配合教育、心靈、健康之充實的功能旅遊,以及結合地方產業特色發展田園料理與農產品加工,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