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艋舺被視為 臺北市 的發源地之一,亦為當時台灣原住民交易之地。 平埔族 與 泰雅族 驅船沿淡水河而下與漢人交易,因平埔族稱船為Bangka,泰雅族稱船為 Bnkaʔ,而被 台灣話 轉稱此地為「艋舺」(Báng-kah)。 [1]:147 臺灣日治時期,因 臺灣話 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 日語 發音的「万華 〔 萬華 〕 /まんか 〔 まんくわ 〕 Manka ? [註 1]」相似,「艋舺」因此被 日本 改為「萬華」,而 臺語 仍稱「艋舺」。 沿革. [編輯] 剝皮寮的街屋. 剝皮寮「百年匠心」特展陳列的「福大同茶莊」、「老明玉香舖」、「台北堂摩那卡餅本舖」與「富山蒸籠」等十三處艋舺在地代表性鄉土歷史文獻。 萬華佛具街上成立於1895年的「龍山佛具店」為艋舺龍山寺早期佛具用品的主要供應商。

  2. 艋舺 (巴賽語:Bangka; 泰雅語: Mnkaʔ; Bnkaʔ[1]:147; 台羅: Báng-kah[2]),是現在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17世紀荷蘭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3]。. 清治時期與 臺北城 、 大稻埕 並稱臺北三市街 ...

  3. 雖然筆者知道家族祖籍來自泉州,先人最早到艋舺經商,而本人也就讀西門國小,但成長與生活中,卻一直未與艋舺有直接的接觸。除了成都路、西門町、紅樓這幾個地方,即使到了大學,對艋舺也僅有空間地理的概念,而始終沒有什麼「接地氣」的實際碰觸。

  4. 艋舺被視為 臺北市 的發源地之一,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交易之地。 平埔族 與 泰雅族 驱船沿淡水河而下与漢人交易,因平埔族稱船为Bangka,泰雅族稱船為 Bnkaʔ,而被 台灣話 转称此地为“艋舺”(Báng-kah)。 [1]:147 臺灣日治時期,因 臺灣話 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 日語 發音的「万華 〔 萬華 〕 /まんか 〔 まんくわ 〕 Manka ? [註 1]」相似,「艋舺」因此被 日本 改為「萬華」,而 臺語 仍稱「艋舺」。 沿革. [编辑] 剝皮寮的街屋. 剝皮寮「百年匠心」特展陳列的「福大同茶莊」、「老明玉香舖」、「台北堂摩那卡餅本舖」與「富山蒸籠」等十三處艋舺在地代表性鄉土歷史文獻。 萬華佛具街上成立於1895年的「龍山佛具店」為艋舺龍山寺早期佛具用品的主要供應商。

  5. 歷史沿革. 萬華舊稱艋舺,其源自康熙48年 (1709)由陳天章等五人申請設立之陳賴章墾號,率領民眾至大佳臘 (今之臺北市大同與萬華區一帶)荒地開墾。. 當年平埔凱達格蘭族皆以獨木舟 (Mankah)載運番薯等土產,至此地河畔與漢人交易,當時俗稱番薯市街,後被稱 ...

  6. 2015年12月1日 · 艋舺是萬華的舊稱,憑著位於淡水河口的地利優勢,在清代發展為僅次於台南、鹿港的全台第三大都市,堪稱台北市發展的起點。 如今這裡留有上個時代風華殘影的地方,不乏有全世界、全國、全市第一的榮耀。

  7. 背景. 唐山(中國大陸俗稱)沿海移民自明朝中葉以後跨海來台,一路從從台南府城、鹿港到艋舺,從南台灣,後來才北台灣來發展。. 至18世紀中清乾隆、嘉慶年之後,民間產生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大城鼎足而立說法。. 此三個城市皆有航運之便,為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