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花岡山遺址 為 臺灣 的 考古遺址,位於 花蓮市 美崙溪 河口右岸高起之沙丘,涵蓋範圍大抵包括 花崗國中 校地及其後方運動公園周邊,該遺址存在相當豐富的文化層位,包括 大坌坑文化 晚期文化、東部繩紋紅陶文化、 花岡山文化 與花岡山文化上層類型、 靜 ...

  2. twstudy.iis.sinica.edu.tw › preHistory › hua_gua_shan花岡山文化 - Sinica

    花岡山文化. 主要分佈在海岸山脈北段、花東縱谷北段及奇萊平原。. 這個文化位於整個東部的北方,可能由於地緣的因素,和台灣北部的圓山文化人來往頗為密切,採借了不少他們的器物和製作方式;甚至埋葬方式中的甕棺葬也與圓山文化相同。. 因此雖然花 ...

  3. 花岡山遺址為臺灣首次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的遺址(註2),於1929年由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於此地進行調查與發掘工作,留下了珍貴的紀錄(宮本延人 1931);其後間隔了很長一段時間僅有零星的調查,至1992年花崗山體育館改建時,由當時的史前館籌備處

  4. 花岡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分佈地區包括奇萊平原、海岸山脈北段等,其中「花岡山考古遺址」位於花蓮市公園路東側、美崙溪河口南岸的台地上。

  5. 2009年9月9日 · 花岡山文化-臺灣史前文化雲.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花崗山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建基在花崗山遺址的發掘以及週邊幾個具相似文化性質遺址的討論上,花崗山遺址雖早在1929年時就由日本學者宮本延人等做過調查與試掘,但遺址文化內涵的確立要到1992年因應體育館興建時的搶救發掘而確立。 花崗山文化的內涵在陶器方面主要是夾細砂的罐、缽、豆、瓶、碗等,陶胎因未燒透而成灰黑色,陶器風格在罐及缽上表現特殊,如罐型以雙豎把少帶圈足、折肩,部份在上腹部帶波浪狀或短線狀刺印紋為特徵,另外在陶把上有人、魚、獸等主題的型塑;石器方面則包含砝碼形網墜、磨製石斧、石刀、矛鏃、斧鋤、錛鑿等生業工具,以及玦形耳飾、手環、臂環、各形玉墜、管珠等石質裝飾品。 另外還有一些骨角器及鯊魚牙磨製之裝飾品,但數量並不多。

  6. 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時間大約在距今5,500到4,200年前之間,又稱為「粗繩紋陶文化」。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 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亞洲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並可能是南島語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目前尚未發現新石器時代舟船的遺留,然而證據顯示大坌坑文化的磨製石器,使用來自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石材,表現出他們優越的航海能力與島嶼間密切的交流。 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菓葉遺址。 細繩紋陶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約距今 4,200 年前),臺灣各地遺址出土的器物有明顯的差異性,大致可以可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區域性文化。

  7. 花岡山文化分布於臺灣東海岸的北段,又稱為「大坑文化」。 某些器物特徵及製作方式採借自臺灣北部的圓山文化,但是某些文化內涵也和卑南文化及麒麟文化相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