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17年2月20日 · 台灣的石斑魚,原住民叫它「苦花」譽為溪流精靈. 2017-02-20 由 釣魚精英堂 發表于 旅遊. 一位台灣資深釣魚人,玩深山游釣已經20餘年,踏遍台灣大小溪流,只有這溪流中的精靈讓它流連忘返。. ... 它就是台灣的石斑魚,泰雅族原住民叫它蒂烈娜,又稱苦花魚 ...
台灣白甲魚 (學名: Onychostoma barbatulum),又名 台灣鏟頷魚,俗稱 苦花 、 鯝魚 、 苦偎 、 齊頭偎,為 條鰭魚綱 鯉形目 鯉科 白甲魚屬 的 魚類。 主要分佈在中國的 閩江 、 珠江 、 長江 流域, 台灣西部 、 北部 及 東部 大型河川中、上游。 水深0至10公尺,模式種產地在 日月潭。 特徵. [編輯] 台灣鏟頷魚體細長而側扁,背部略隆起,吻尖,口亞下位,具觸鬚2對,上唇較上唇薄,體長可達45公分,一般以18至25公分較為常見,偶可捕獲30公分的大型個體,但困難性較高。 鱗片整齊,側線完整,側線鱗35-37枚,體色銀白色,口部呈一直線,背鰭未分叉軟條3枚、分叉軟條12-13枚、臀鰭未分叉軟條3枚,分叉軟條5枚。
2013年10月16日 · 臺灣鏟頜魚---俗稱:鯝魚、苦花、苦偎、齊頭偎、苦魚 特徵:背部黃綠色,腹部銀白,有兩對非常小而不易發現的鬚,沒有特殊的斑紋。 算是溪流中的大魚。
很多人把台灣鏟頜魚和高身鏟頜魚搞混,台灣鏟頜魚又名苦花鯝魚;高身鏟頜魚又名高身鯝魚、鮸仔,後者為保育類魚種。 台灣鏟頜魚、高身鏟頜魚同屬鯉科。
2007年4月26日 · 苦花魚之介紹 俗名:台灣鏟頷魚、高山鯝魚、苦花、苦偎、齊頭偎 鯝魚 (俗稱苦花),這個在台灣山地溪流頗負盛名的淡水魚類,在平地就鮮有人知了。. 由於肉質鮮嫩,產量有限,已被饕客視為「山珍海味」,內陸餐館也把它當做招牌招攬顧客。. 另一方面,鯝 ...
中文名稱: 臺灣鏟頜魚 (保育類) 學名: Varicorhinus barbatulus. 俗名: 苦威、苦花、齊頭偎. 型態及特性: 頭寬圓且突出,下頜像一個鏟子的形狀,眼睛上半部為紅色,尾巴呈叉型。. 背側鱗片基部可以看到黑色斑點,銀白的鱗片一閃一閃,好似螢火蟲,故有水中的 ...
台灣白甲魚 (学名: Onychostoma barbatulum),又名 台湾铲頷鱼,俗稱 苦花 、 鯝魚 、 苦偎 、 齊頭偎,为 輻鰭魚綱 鯉形目 鲤科 白甲鱼属 的 鱼类。 主要分佈在中國的 閩江 、 珠江 、 長江 流域, 台灣西部 、 北部 及 東部 大型河川中、上游。 水深0至10公尺,模式種產地在 日月潭。 特徵. 台湾铲頷鱼體細長而側扁,背部略隆起,吻尖,口亞下位,具觸鬚2對,上唇較上唇薄,體長可達45公分,一般以18至25公分較為常見,偶可捕獲30公分的大型個體,但困難性較高。 鱗片整齊,側線完整,側線鱗35-37枚,體色銀白色,口部呈一直線,背鰭未分叉軟條3枚、分叉軟條12-13枚、臀鰭未分叉軟條3枚,分叉軟條5枚。 雄魚魚鰭為黃色,雌魚魚鰭為紅色,頭部渾圓,腹部較大。
苦花魚為寒溪部落常見的魚獲苦花魚也就是鯝魚。 對於泰雅族而言,苦花魚是非常重要的食物,稱做qulih tayal。 住在溪流上游的泰雅族人,除了善於捕魚外,對吃魚也是非常講究。
吻短,圓鈍而突出;成魚吻端具多個堅硬的追星。 口下位,口橫裂而寬廣,上頜前方吻褶發達,下頜有發達的角質邊緣,前緣平直而成鏟狀。 具兩對短小口鬚,不易察覺。
台灣鏟頜魚(Varicorhinus barbatulus) 大家喊我們是苦花或苦偎,我們是台灣原生初級淡水底 棲性魚類,分布 在本省各地溪流的中上游地區,喜歡棲 息在低水溫(攝氏20度以下)的中下水層地區,雖是雜 食但主要還是素食主義!與專吃肉類的台灣櫻花鉤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