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 樞密使 和 樞密副使,仲淹以樞密副使,取代 王舉正 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又編造歌謠說:「小范老子(仲淹)胸中有數萬 ...

  2.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3. 生平. 范仲淹生於 端拱 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年 10月1日) [1],翌年(990年)父親 武寧軍節度使 范墉 逝世,母親謝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于苏州老家 天平山 范氏祖茔后,暫住附近的咒鉢庵内,想 守喪 三年。 但因苏州范氏家族不接纳范仲淹母子,弃之不顧,孤儿寡母,贫而无依。 母親謝氏只好改嫁苏州 推官 朱文翰。 朱文翰是 淄州 長山縣 (即今 山東省 濱州市 鄒平市 長山鎮)人,范仲淹遂改姓名叫 朱說 (音「悅」)。 四岁时,范仲淹随母亲、继父回到了长山县河南村 [3],此后范仲淹在长山县读书。 范仲淹成年后得知自己身世,遂辭別母親,宋真宗 大中祥符 四年(1011年),至 睢陽 應天府 書院(在今 河南 商丘市 睢阳区)讀書,拜在大儒 戚同文 的門下,仲淹读书“昼夜不息。

  4.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

  5.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 仁宗时,担任右司谏。.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 ...

  6. 范仲淹生於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年10月1日) [1],翌年(990年)父親武寧軍節度使 范墉逝世,母親謝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于苏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茔后,暫住附近的咒鉢庵内,想守喪三年。

  7. 范仲淹生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①堪称中国 ...

  8. 范仲淹生平. 早年生活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在百日后随家人去吴县(今苏州市)。 父亲范墉,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 (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5],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范仲淹评价.

  9. www.wikiwand.com › zh-hk › 范仲淹仲淹 - Wikiwand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稱范履霜,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10.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范仲淹仲淹 - 維基大典

    范文正公像. 范仲淹,字 希文, 唐 宰相 履冰 之後。 其先, 邠州 人也,後徙家 江南,遂為 宋 蘇州 吳縣 人。 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 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迺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 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 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監 泰州 西溪 鹽稅,遷 大理寺丞,徙監 楚州 糧料院,母喪去官。 晏殊 知 應天府,聞仲淹名,召寘府學。 上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選舉,撫將帥,凡萬餘言。 服除,以殊薦,為祕閣校理。 仲淹汎通六經,長於易,學者多從質問,為執經講解,亡所倦。 嘗推其奉以食四方遊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