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蔦松文化 (臺灣話: Tsiáu-tshîng bûn-huà)為 金屬器時代 的文化,距今約1600~500年,主要分布在臺南及高雄和屏東北部。 [1] 本文化以臺南 永康區 蔦松 的蔦松遺址為代表。 工具. [編輯] 石器. [編輯] 蔦松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不多,因此時已進入金屬器時代,工具大多已經用金屬製造。 石鎚:敲擊物品之用. 凹石:推測為敲擊貝類以取得貝肉之用 [2] 石錛:刨削、加工木頭之用 [3] 石刀:收割麥穗之用. 石簇:狩獵之用. 陶器. [編輯] 多以素面紅陶為主,多夾雜粉白碎粒,以圜底罐為主。 [4] 參考資料. [編輯] ^ 黃文博. 第三章 第三節. 南瀛探索-台南地區發展史. [2023-07-24].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23-07-08) (中文).

  2. 蔦松遺址位於臺南市永康區,座落於臺南臺地東北端,為臺灣西南地區最晚期的史前文化--鐵器時代「蔦松文化」的定名遺址。 由遺址特質來看,是一處史前貝塚遺址(黃台香 1982)。

  3. 2009年9月9日 · 蔦松文化,是台灣西海岸南部鐵器時代的史前文化,即南部地區史前時代最晚一期的文化。. 1947年到1949年間,國分直一依照台南地區遺址出土的遺物,指出赤褐色粗面(無紋)陶器時代為南部史前文化的最晚期;1980年,宋文薰先生則是建議將南部平原地區最晚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地理位置
    • 發掘經過
    • 文化年代
    • 科學價值

    1970年中期開始,黃士強教授率領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學生利用考古學田野方法的實習課程,對台灣西南平原數個遺址,進行一連串的試掘工作,尤其是1978、1979、1980年對蔦松遺址的試掘工作,獲得豐富的遺物與完整清楚的層位資料,使得蔦松文化正式確立,之後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生黃台香便以蔦松遺址為其碩士論文,將三次發掘的結果完整呈現。

    •中文名:蔦松遺址

    •位於:台灣省台南市

    •面積:十萬平方公尺

    •文化年代:一個貝冢遺址

    蔦松遺址位於台灣省台南市永康鄉蔦松村境內,遺址的面積約十萬平方公尺,中心點在北緯23度25分51秒,東經120度15分18秒。

    最早在日治時代修築縱貫鐵路時就已挖出若干貝冢,只是當時未被辨識出來。到了民國28年(1939)鐵路局修整軌道時再度挖出貝冢,才為日人金子壽衛男先生認出為一先史遺蹟。正式的發掘則在1978年到69年間,由黃士強先生帶領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學生到此地進行3次的試掘,共開19坑,所得遺物極為豐富,包括四萬餘件的陶質標本,陶容器占大多數,可分為紅色陶和黑色陶,其中又以素麵夾砂紅陶為主,占95%以上,黑色陶不到1 %,另外重要陶質標本還有陶支腳二百多件,大量的陶環近3000件以及陶製鳥頭狀器37件等,石器極少。另外還發現3件鐵器殘片,數片人骨,9顆人齒及大量的貝殼和獸骨。

    蔦松遺址為南部蔦松文化的代表遺址,是一個貝冢遺址。文化層雖厚,但上下幾無變化,僅有一個文化層,年代因石器極少又有鐵器的出現,因此推測應該已進入鐵器時代,可能起自公元前後,延續至16、17世紀漢人大量來台之前,為南部地區最晚的一層史前文化。

    在蔦松遺址正式發掘之前,由於正式的考古發掘不多,所得的材料有限,又缺乏精準的定年技術,因此對台灣西南部史前的考古文化,未能有較細部的分類與了解,蔦松文化也還未被正式確立。

    台灣史前考古學文化與現生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台灣考古學上一個很重要的議題。而蔦松文化一般被認為與台灣西南部西拉雅平埔族有關,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蔦松文化的年代據推測可延續至漢人大量來台以前,與平埔族存在的年代可以相接,而分布的地區又與西拉雅族的分布地相符,再加上蔦松遺址出土的遺物中有2樣代表性的遺物被認為與西拉雅族的信仰有關,一是形制特殊的小陶罐、一是陶製的鳥頭形器。小陶罐體積小、容量有限、且製作精細與鳥頭狀器皆被認為不具實用價值,推測可能是宗教器具,而西拉雅族正巧有祀壺的信仰,稱為“阿立祖”或是“阿日祖”、“太祖”、“李老君”…等。主要是在公廨或住宅內, 以壺盛清水加以祭拜,並在公廨屋頂的兩端插上木製的假鳥,蔦松遺址的小陶罐與鳥頭狀器便可能是蔦松文化具有祀壺信仰的證據,因此一般認為蔦松文化與西拉雅平埔族有關。

  4. 2008年1月11日 · 蔦松文化是史前文化最晚階段的史前文化之一,主要分佈於八掌溪以南到屏東平原南端之間的海岸平原與平原邊緣的丘陵淺山地帶,嘉南平原北段是目前所知蔦松文化遺址分佈最多的區域。. 蔦松文化具有區域性特徵,不但平原地區與丘陵、淺山地區文化內涵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蔦松文化人面陶偶出土於道爺遺址,是博物館典藏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展現蔦松文化人在立體捏塑上有相當成熟的技術,尤其五官造型的立體感以及表情神韻的搭配,非常具體地掌握了陶偶製作者巧思的意境,在捏塑技術表現上,最為明顯的是鼻樑與眉弓的特徵

  7. 蔦松文化是南部地區史前時代最晚一期的文化,主要分布於台南、高雄及屏東北部地區,已接受外來使用鐵器的觀念,逐步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 [1] 起始年代距今約1600年前,而結束於距今500年前。 蔦松文化以永康市蔦松遺址為文化類型代表性遺址。 蔦松遺址最早由金子壽衛男於昭和14年(1939)首先發現,翌年由國分直一試掘。 後來國分直一根據陶器性質,將蔦松遺址劃為南部史前文化最晚一層的赤色粗面陶器時代。 到了民國58年(1969),張光直將蔦松遺址與其他20個遺址,置於南部史前文化最晚一層的夾砂紅、灰陶文化中。 民國68年(1979),宋文薰與連照美把原置於夾砂紅、灰陶文化層中的蔦松遺址分立出來,獨立成「蔦松文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