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記帳士考古題 相關

    廣告
  2. 考取記帳士證照一點也不難!專業輔考證照詹淑雯會計師只在峻誠開班親授記帳士課程. 113記帳士考證面授班,5/31前享早鳥9折,再享現折500元,台北小班制僅剩10位名額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4日 · 2021-09-04 10:19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账号. + 关注. 采访者:郭伟民. 原文刊载于《湖南考古辑刊》第15集,科学出版社,2021年. “田野考古工作的现场就是考古研究的第一个现场” 郭伟民: 感谢您给出时间在长沙铜官窑基地接受访谈。 我拟了几个问题,比较粗,您可以往深里谈。 首先要说的还是田野考古,从李济、梁思永那一代到现在的种种变化。 先请您谈谈:田野考古它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 能解决什么问题? 现在的田野考古还存在什么问题? 以及我们具体的田野作业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赵辉: 好的,先从田野考古说起。 我现在脱离田野考古一线也有些时间了,说不了那么仔细,主要讲些道理吧。 大家都知道,田野考古考古学的基础,非常重要的基础。 为什么这样说?

  2. 2022年4月29日 · 作者江林昌来源:《历史研究2022年第1期编者按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来中国考古人接续奋斗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

  3. 2022年4月13日 · 一、学术经历. 沈丽华、郭薛:徐先生,您好! 能有机会对您进行一次这样的访谈,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据我们所知,您的治学经历极为丰富,从史前考古、青铜文化到历史时期考古均有涉及。 像您这样一位学术阅历极为丰富的学者,是如何走上考古这条道路的呢? 徐光冀 :我们这一代出生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颠沛流离。 自1935年6月出生于北平市,1937年由北平到武汉,1938年到重庆,1939年到贵州桐梓县,在那开始上小学,1942年到湖北西部恩施、咸丰等地。 继续上小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到武汉就读于湖北省立实验小学到毕业。 1948年回到北平上中学。 初、高中分别在北京崇德中学(今31中),山东中学(今161中)毕业,1954年报考大学: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

  4. 2021年1月29日 · 这里所说的考古学,指的是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基础的近代意义的考古学,即英文所说的archaeology,而不是宋代吕大临《考古图》中所说的“考古”,或者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中的“考古”。 考古学根据其研究的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所谓历史考古学,在中国主要是研究汉代以后的考古;二是史前和原史考古学,在中国主要指新石器时代和商周考古;三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历史考古学在欧洲主要指古典考古学,这一部分是与美术史同源的;在中国,对于历史考古学与美术史关系的讨论也最集中。 在美洲,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关系密切;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与历史学的结合更紧密,人类学理论还无法大规模地进入。 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材料很多,但如何进入美术史的研究,我们的试验还不够。

  5. 2021年9月22日 · 作者:刘未. 来源:“纸上考古”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3期. 一. 学界以往关于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讨论,主要从学科整体出发加以比较,着眼时代侧重于先秦,也更倾向主张考古学对历史学的积极意义。. 这些讨论虽然 ...

  6. 2022年5月28日 · 一、百年中国考古的进步.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传入中国仅有一百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考古学与中国传统的金石学等有过激烈的碰撞和整合,同时也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 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前的考古工作。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期。 这一时期,一些受过严格考古学或地质学训练的国外学者或传教,如安特生、步达生、德日进等在中国进行了一些田野考古活动,一批在国外学有所成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回国之后积极投身考古工作,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这一时期有4项考古工作尤为重要。

  7. 2021年5月12日 · 为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学的重要论述本刊邀请5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共同体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融合发展新时代考古学理论体系构建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有所助益。 建设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与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前后贯通,一脉相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