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注釋.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 葭(jiā):初生的蘆葦。 蒼蒼:鮮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 茂盛的樣子 3.為:凝結成。 4.所謂:所說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原文、注釋及譯文
    • 相關分析
    • 參考資料

    詩經·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一首懷人古體詩。詩中的“伊人”是詩人愛慕、懷念和追求的對象。本詩中的景物描寫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渾融一體,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淒婉惆悵的情感,給人一種淒迷朦朧的美。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作品名稱:詩經·蒹葭

    •創作年代: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

    •作品出處:《詩經·秦風》

    •文學體裁:古詩

    原文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蘆葦。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為:凝結成。 •所謂:所念.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尋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樣子。 •晞(xī):乾。 •湄(méi):岸邊,水和草交接的地方。 •躋(jī):(路)高而陡。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已:止,這裡的意思是“乾,變乾”。 •涘(sì):水邊。 •右:向右拐彎,這裡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譯文

    蘆葦茂密水邊長,深秋白露結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崎嶇又漫長。 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水邊長,太陽初升露未乾。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險峻難攀登。 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沙洲間。 蘆葦茂密水邊長,太陽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邊立。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彎曲難走通。 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沙洲邊。

    簡評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盪,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層次結構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了如“蒼蒼”,“、淒淒”,使全文聲情兼備。

    內容述評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么,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裡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淒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的探討。

    異人異境,使人慾仙。(明·鐘惺《詩經評點》)

    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願見之狀。於是於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覺點睛欲飛,人神之筆。(清·姚際恆《詩經通論》)

    細玩“所謂”二字,意中之人難向人說,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詞。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跡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詩人之旨甚遠,固執以求之抑又遠矣。(清,黃中松《詩疑辨證》)

    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嘆,佳者多有餘音。(清·方玉潤(詩經原始》)

    詩境頗似象徵主義,而含有神秘意味。(陳子展《詩經直解》)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難至矣。”按(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附錄脫之曰:“夫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悅益至。”二詩所賦,皆西洋浪漫主義所謂企慕之情境也。古羅馬詩人桓吉爾名句雲;“望對岸而伸手嚮往”,後世會心者以為善道可望難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國古民歌詠好事多極障,每托興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減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滄海。近代詩家至云:“歡樂長在河之彼岸。”……(錢鐘書《管錐編》)

  3. 2020年3月13日 · 蒹葭是詩經中典型的情詩,全詩三章,採層遞的寫法,寫追尋伊人的過程。 首先採「興」的寫法,託物起興,看到「蒹葭」想到「伊人」。

  4. 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 曹植《洛神賦》、 李商隱 的《無題》詩也是《蒹葭》所表現的主題的回應。

  5. 詩經 : 國風 : 秦風 : 蒹葭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譯文對照: [不顯示] [英文翻譯]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國風 -> 秦風 -> 蒹葭. URN: ctp:book-of-poetry/jian-jia. 我們的發展. 蒹葭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蒹葭的討論及參考資料。 有簡體字版、繁體字版、英文版本。

  6. 詩經 : 國風 : 周南 : 芣苢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譯文對照: [不顯示] [英文翻譯]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國風 -> 周南 -> 芣苢. URN: ctp:book-of-poetry/fu-yi. 喜歡我們的網站? 請支持 我們的發展。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 (c)版權2006-2024。 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 https://ctext.org/zh。 請注意: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 沪ICP备09015720号-3.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 在此提出。 芣苢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芣苢的討論及參考資料。 有簡體字版、繁體字版、英文版本。

  7. 詩經 : 大雅 : 生民之什 : 鳧鷖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譯文對照: [不顯示] [英文翻譯] 先秦兩漢 -> 經典文獻 -> 詩經 -> 大雅 -> 生民之什 -> 鳧鷖. URN: 鳧鷖電子全文,全文檢索、相關於鳧鷖的討論及參考資料。 有簡體字版、繁體字版、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