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12月16日 · 佛門把貪、嗔、癡、慢、疑叫做「五毒心」。. 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就無法明心見性。. 現簡述如下:. ①貪: 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 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 ...

  2. 2019年6月16日 · (一):貪愛五欲「貪」是我們千差萬錯,那煩惱的根本。 (二)嗔:嗔恙無忍「嗔」字一股作起來,不可收拾,錯就錯底,作惡就是惡到底,所以這「嗔」形容阿修羅,不明事理就這樣在發脾氣,小的傷害人與人的感情,大的擾亂社會,更大的就是破壞國家

  3. 貪嗔痴慢疑是造成一切煩惱和障礙的因,那麼貪嗔痴慢疑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佛教認為是眾生對自我的妄認而來。 因此,要想擺脫貪嗔痴慢疑的束縛,就要從放下自我著手。

  4. 思惑: 貪嗔癡慢疑 - 佛陀本懷. 一、論惑力. 貪 ~ 具重力(牽引力) 瞋 ~ 具爆力(發動力) 癡 ~ 具重複力(心暗力) 慢 ~ 具比較力(高低力) 疑 ~ 具未知力(迷惑力) 惑 — 所謂惑,就是內心對各法之界,意模糊而心矇矓,似知非知,似懂非懂,或不明處,不解處,皆名惑。 一般稱為,疑惑惑迷惑,此皆謂:心惑。 二. 貪瞋癡慢疑. 1. 貪 ~ 具重力(牽引力) 貪 — 所謂貪,就是重力 就是吸引力,貪的特性就是內欲性,內動性,內入性,內納性,內行性,內要之心皆名貪,貪心通常只進難出,故言:貪具重力(引力)。 2. 瞋 ~ 具爆力(發動力) 瞋 — 所謂瞋,就是心怒而心行是外放性,外擴性,外衍性。 怒而內行(沒對人)名:內怒。 怒而外行(對人)名:發怒(發瞋)。

  5. 1. 貪婪為萬惡之首. 首先,好多的煩惱就是來自於貪婪。 譬如「我要穿更好的衣服、吃更好的飯、住更大的房子、讓孩子讀更好的學校、上更好的大學、開更好更貴的車……」。 這些要求都是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上,也就是在本來所擁有的之外還要更好,是超越基本需求之上的東西。 我們是不是可以擁有這些東西呢? 擁有並不是錯誤,這個世界不是絕對化的世界,貧苦與富有是對比之後的結果,並不是固有的定義。 貪婪之心是萬惡之首,因為貪婪會導致煩惱、痛苦,使我們心中天天糾結、天天煩惱,一般來說煩惱與痛苦都是因為貪婪,貪婪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2. 貪財:盲目的投資行為源於貪. 很多人做了大投資,最後虧錢了,為什麼呢? 因為貪婪。 找我談這個問題的人特別多,每年至少超過100個人。

  6. 佛教術語,共有六種,即、疑、惡見。 指的是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 生死 。 相對於因為這六個主要的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 隨煩惱 。

  7. 佛教術語,共有六種,即、疑、惡見。 指的是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 生死 。 相對於因為這六個主要的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 隨煩惱 。

  8. 2019年8月26日 · 慢有九種,慢、過慢、卑慢是最常見的三種傲慢心態。明知他人不如自己,內心還表現出輕視他人的態度,稱為「慢」;自己跟他人同等,卻認為自己比他人強,稱為「過慢」;他人強過自己,雖知自己比不上他人,但內心還是產生傲慢的想法,稱為 ...

  9. 2016年1月19日 · ,這是佛法所說的「五毒」,五種毒害我們的東西,它們遮蔽了我們本有的光明、純淨的心性。. 所以,我們必須用修行的方法,來一點點地把這五個遮蔽純淨本心的東西,從心靈上剔除。. (明奘禪師語). 貪:比如說,我特別地喜歡某一樣 ...

  10. 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 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